当前位置:首页 > 社团 > 地方社团 >

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品尝”规模效益

时间:2012-04-12 来源:山西经济日 作者:


一家一户的农民怎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势单力薄的农户怎样抵御风云变幻的市场风险?这是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我省各地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还为农民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合作养猪 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


同样是养猪,加入合作社一年就增收了10万元,这事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还真有这事,它就发生在运城。2007年,永济市北梯养猪生产合作社37户养殖户为市场提供商品猪4260头,肉产品176000公斤,实现产值1350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最高户达35万元,最低户也增收5万元。这大把大把钞票还真就装进了养猪户的腰包。


多年来,北梯村村民一直有着养猪的传统,同时也有丰富的养猪经验。但是习惯于分散养殖的村民近年来却发现,老传统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市场。由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养猪卖不出好价钱;由于一家一户小本经营没有能力搞优种,养猪效益始终徘徊不前;由于一家一户各管各,疫病防治不统一,养猪风险越来越大。总而言之,猪是越来越难养,钱是越来越难赚。为了破解这一家一户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难题,2006年3月,村里的养猪户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办起了养猪合作社,决定联起手来闯市场。


合作社一成立,就抓住事关生猪生产的饲料、防疫、市场三大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确定了统一管理、统一圈舍、统一供仔、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户饲养的管理办法。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买猪仔和饲料,做到了物美价廉;统一按照正大集团的方案建设规范的猪舍6000多平方米,租给社员使用;投资38万元由北京育种中心引进法系长白、大白、皮特兰、圣特西等优良品种供社员饲养;聘用全国著名养猪专家郭传甲教授、山西农大动科院兽医博士庞全海教授为常年顾问,提供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服务中心,统一消毒灭菌,统一疫病防治;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统一价格闯市场。就这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员养猪成本下降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济收益上升了。


联合经营 小蘑菇闯出大市场


榆社县云竹镇东庄村,是一个不到500人的小村庄。多年来由于分散经营,村民们既缺乏市场信息又缺乏起步资金,一直处于各家各户小打小闹赚小钱的状态,全村始终没有个致富好项目。2007年3月,村支书游德华在认真考察食用菌市场后,联合该村5户村民,投资105万元办起了东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高品位食用菌——白灵菇。凭借合作社的力量,社员们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建起标准菌棚83座,一举成为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社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合作社以资金组合为纽带,把有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有序组织起来,统一规划调度,物资配送,技术服务,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水平。过去一家一户请不起专家服务,生产凭着感觉走,现在合作社聘来河南食用菌专家常年驻村培训指导,产品质量有保障;过去一家一户购买生产资料,费时费力还费钱,现在合作社集体采购,省心省事还省钱;过去一家一户闯市场,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合作社以组织应对市场,腿脚长路子广,他们生产的白灵菇都远销到了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闯出了大市场,市场行情好得很。由于合作社能够应对大市场,去年建社当年产出的80多万斤白灵菇销售一空。5户社员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26.9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和各种费用外,社员获得纯收入144.3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还吸纳了村里的100多名妇女帮工,使每人每年可以收入8000多元。这真是合作社火了食用菌产业,小蘑菇致富一方百姓。


抱团发展 土特产变成名品牌


晋城农民有养蜂的习惯,传统的模式是分散饲养各自经营。然而,让蜂农头痛的是蜜蜂遇到病虫害很难防治,而且一家一户没有蜂产品加工能力,只能将原蜜以很低的价格卖给收购商,辛苦一场收益微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6年泽州县5户蜂农共同投资办起了养蜂合作社。


按照合作协议,合作社统一收购社员的蜂产品;统一对蜂产品加工、运输、储存、保鲜;统一产品包装、广告发布;统一市场开拓,对外销售;统一注册商标、申报无公害基地,认证无公害产品。2006年合作社将自己的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 “山里泉”商标,在国家条形码中心办理了产品编码,并获得了无公害产品国家认证。


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合作社又办起了山西首家种蜂培育基地,专门为社员提供生产用蜂;办起了蜂产品加工基地,专门生产“山里泉”牌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系列蜂产品;办起了蜂具加工厂,为社员提供养蜂用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社员的生产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入社前人均收入为5000元,入社后提升到了7300元。特别是合作社自我加工生产蜂蜜后,“山里泉”的牌子在市场上就愈来愈响,竟然成了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牌,不但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而且还远销到英国、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吸引了周边县市很多蜂农积极加入,如今,社员已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218户。


合作,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农户成了最基本的生产经营组织单位。这一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促进了粮食增产解决了农民温饱。但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走上了市场化发展道路,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机制。在此情况下,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农户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就面临着无法与国内外大市场相对接的新问题,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农民增收出现困难。怎么办?


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联合。如果说改革开放初年,将生产队经营分成一家一户经营是解放生产力,那么,今天将生产、销售同样产品的农民联合起来,以专业合作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则是新时期对农村生产力的再次解放。


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是品牌经济,是效益经济。让一家一户的农民做到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品牌,效益有提高,这在当前是不现实的。但是,农民通过联合的方式,创办专业合作社,将生产、销售同样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采购生产资料,共同组织生产,甚至自己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共同应对市场,就完全有可能做到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我省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的成功案例,已经用事实给予了充分证明和生动的诠释。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过去的生产队,它是农民自愿创办的民间经济组织,“民办、民管、民收益”是它的灵魂所在。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起来,农民就可以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参与市场,就能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经济收入;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顺利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市场需求;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通过对国家对专业组织的扶持,更直接更有效地享受到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依托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趋利避害,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合作,这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