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论文集 >

通城县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现状及做法

时间:2012-07-13 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 作者:徐三平 杜亚球 王怀明


摘 要:本文简述1985年以来湖北省通城县坚持开展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情况、现状与主要做法。

关键词:猪 人工授精 现状 做法 通城县

1 基本情况与人工授精工作现状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全县11个乡镇,167个村,总人口47.7万,其中农业人口37.1万。2008年底存栏母猪4.2万头,2008年出栏肉猪80.5万头,出栏率为206%,人平出栏肉猪2.1头,猪肉产量68425t,人均143.5㎏,畜牧业产值1145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48%。
  通城县是全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之乡。通城猪是农业部于2000年确定的第一批19个国家级猪品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通城县为了更好地利用该品种,1985年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县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及5个联片生猪人工授精站、14个供精点,引进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种公猪,在全县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县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一般养外国种公猪5~6头,通城猪保种公猪3头,联片生猪人工授精站养外国公猪3~4头,通城猪保种公猪2头。目前,全县90%以上的母猪饲养户都掌握了输精技术,就近买精自配。2008年生猪人工授精覆盖面以村为单位达98%,母猪情期受胎率88%。生猪生产多年来实现了种公猪外国良种化、精液商品化、母猪配种人工授精化、肉猪杂交化。全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促进了配种公猪质量的提高,规范了生猪杂交组合,减少了疾病传播,提高了生猪出栏率,降低了养猪成本,养猪户得到了实惠,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商品猪生产。通城县先后被授予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县”和“生猪品种改良先进县”,湖北省的“生猪四化县”、“生猪高产县”、“生猪三优县”和“优质三元猪生产示范县”。2008年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创建畜牧业大县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通城县从组织机构、制度、政策等方面下功夫保证了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的持续、正常运行,生猪人工授精的坚持程度与普及率在湖北省属唯一,在全国也不多见。
2主要做法
2.1人工授精推广工作做到“三专”、“三稳定”
“三专”即专门的牌子、专门的房子、专门的班子。1985年由县畜牧局专款投资和统一设计,在县城所在地隽水镇建立县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 (挂通城县家畜品种改良站和通城县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两块牌子),在五里镇、马港镇、四庄乡、关刀镇、北港镇建立了5个联片生猪人工授精站,设备设施配套、饲料地配套。每个乡镇联片人工授精站下设2~3个供精点,负责本乡镇和邻近1~2个乡镇的人工授精工作,乡镇联片人工授精站与乡镇兽医站分设,实行专职品改员家庭承包(都是夫妻承包),每年与县品改站签订责任合同书,定饲养种公猪头数、定供精头次、定母猪受胎率、定经济任务、定奖惩,年终考核结算。全县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共有专职品改员15人,14个供精点有专职和兼职输精员46人。县家畜品种改良站统一管理各联片生猪人工授精站的财产、基础设施建设、种公猪的更新和人工授精业务,联片生猪人工授精站管理好供精点人工授精员。生猪人工授精站的设备设施及技术改造由县财政专款投资,购买种公猪给予财政补贴。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机构健全。
  “三稳定”即县畜牧局主管业务的领导和技术班子稳定、各人工授精站业务承包者稳定、县人民政府扶助政策稳定。自1985年以来,县畜牧局主管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领导未变动过,各生猪人工授精站从事品改的专班人员除个别调整外,一直未曾变动。县人民政府对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自1988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生猪保种和品种改良费3.5万元,1993年增至17万元,1996年又增至30万元,由县畜牧局掌握,专款专用,保证了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顺利开展。
2.2集中权力,控制好全县所有的地方品种公猪与外种公猪
  1990年,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加强全县种公猪管理,加速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的意见》,规定:凡外国良种公猪一律由畜牧部门引进,全面推行人工授精,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引乱蓄种公猪,畜牧部门对社会上存栏的种公猪实行鉴定,凡合格的通城种公猪,列入保种范畴,予以扶助,对存栏的杂劣种公猪,发现一头阉割一头。县畜牧局制订了《通城县生猪杂交改良方案》,县城郊、平畈乡镇及商品猪场、养猪大户养二元杂种母猪,开展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瘦肉型猪;在东、南、西面边远山区乡镇(其中部分为通城猪遗传资源保护区)结合通城猪保种,养通城纯种母猪,在通城猪纯繁的同时也生产二元杂种猪,对外供种。20多年来,全县的种公猪的控管权(含种公猪的选种、引进、饲养与使用等方面)一直由县畜牧局掌握,从而保障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基本保证了规划的杂交模式的实现,做到杂而不乱。
2.3统一人工授精技术管理
  县畜牧局制订《人工授精技术规范》,对各生猪人工授精站种公猪饲养(包括防疫)、采精制度、精液质检保存及发放、配种母猪登记等技术环节作出了具体规定;配种员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把住人工授精的每个技术关,认真对待每一头母猪输配效果。规定:精液运输途中做到“二有”,即夏季有降温设备,冬季有保温措施;“二防”:防振荡、防阳光直射;“二不”:精液随领随用,不领不合格的精液,不用失效的精液。输精操作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输精器械、统一消毒、统一输配剂量。输精做到“三不配三后配”,即母猪不到适配期不配、超过适配期不配、屡配不准的未查明原因不配;感染重度子宫炎和其它影响受胎疾病的母猪治愈后再配、有轻度子宫炎先用生理盐水加入青链霉素冲洗后二小时再配、体质太瘦的猪恢复体况后再配。输精后做到 “三登记一指导”,即登记拿精液的时间、登记输精时母猪反应及操作情况、登记产仔数及仔猪发育情况,对畜主指导母猪怀孕、哺乳期及仔猪的饲养管理知识。同时不断改进稀释液及精液保存方法,使精液有效保存时间延长,保存简便。畜牧局还编印《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简介》,每年发放几万份,组织技术培训,从而保障人工授精母猪的受胎率。
2.4 推广配套养猪技术
  通城县把推广生猪人工授精、保种、杂种优势利用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工作同步进行,在全县推广“一防(疫病综合防治)、三早(乳猪早补铁剂、早补料、早期断奶)、四改(改为优良杂交组合、改为配合饲料、改为先进的饲养管理方法、改为通风透光、清洁干燥、冬暖夏凉猪舍)”技术。鼓励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当兼职输精员和下村组搞技术承包,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种会议等阵地宣传,以图片巡回展出、发资料、办讲座、办示范点、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普及生猪人工授精和瘦肉型猪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养猪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了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连续性。
2.5高度重视生猪产品开发
  通城县长期以来坚持把生猪遗传改良与生猪产品的开发紧密结合,更进一步提高了养猪效益。一是不断完善巩固种猪生产基地和推广网络,对外推销良种仔猪,每年外调种仔猪8万多头。二是培植名牌产品,2001年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通过三年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了以通城猪为第一母本,肉质嫩美的优质商品猪“鄂青一号”。每年出栏近60万头优质肉猪,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含供港)。三是猪肉产品加工,每年外销火腿、香肠、冻乳猪、小包装肉近千吨。现正在发展猪产品加工业和名牌猪肉产品专卖店,扩展外销,更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使养殖户得到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 
[1] 彭中镇,刘榜,樊斌,赵书红.关于保护利用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若干建议,猪业科学,2006(4):32~36.后经修改转载于“盛志廉,连林生主编.大河乌猪选育及开发利用暨中国地方猪种保护利用论文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政府,2006年8月”
[2] 徐三平,彭中镇.通城猪的特点及其保种利用.猪业科学,2006(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