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论文集 >

种公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时间:2012-07-13 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 作者:王忠1 李庆青2 强文军3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北京 100193;
2. 北京博农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3.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武威 733000

  公猪繁殖障碍是指:①公猪性器官机能减退;②性器官受损;③产精能力下降(精液量少、精子密度低、精子活力差);④外伤等引起母猪不孕或种公猪淘汰。具体表现为:①睾丸炎和阴囊炎;②阴囊疝;③性欲减退或缺乏;④不能交配;⑤不能繁殖。
  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公猪出现繁殖障碍。①传染性因素:猪布氏杆菌、猪衣原体、猪乙型脑炎等;②营养性因素: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③饲养管理因素:如管理不善导致的腿病、蹄病或热应激等;④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猪细小病毒等。感染公猪虽不出现典型的生殖系统病变,但可导致公猪精液带毒,用这种带毒的公猪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从而使被受孕母猪表现繁殖障碍。下面就上述影响公猪繁殖性能和公猪精液品质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综述。
1导致公猪出现明显生殖器官病变的主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1猪布氏杆菌病
1.1.1病原
  猪型或羊型布氏杆菌,G+球杆状小杆菌;牛型对猪无毒力;猪型布氏杆菌可感染人、牛、羊和一些野生动物。
1.1.2传染源
(1)公猪精液或生殖道分泌物;
(2)病母猪的阴道分泌物,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乳汁等;
(3)病猪排泄物污染的饲料、牧草、水源、场地、用具、皮毛、器械等;
(4)隐性带菌猪或其他带菌动物(羊、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等)。
1.1.3传染途径
(1)消化道感染;
(2)泌尿生殖道感染:不规范的采精、没消毒的采精和输精器械、手臂等。
1.1.4典型症状和典型病变
(1)母猪
  大多呈隐性过程;常发于妊娠后第4~12周,体温正常,无季节性;妊娠早期表现流产;妊娠后期易出现早产、流产、木乃伊、死胎、正常仔但较弱;流产前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或流产后阴道有红色分泌物;乳房水肿;流产胎儿全身胶冻样水肿、皮下出血、脐带肥厚等;子宫内膜炎;后肢关节炎,跛行或不育。
(2)公猪
睾丸炎和副睾丸炎:呈一侧或两侧性睾丸肿大、硬固、有热痛,如炎症时间持续,则表现为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剖检可见睾丸切面脓肿坏死;皮下脓肿或皮下(颈部、颌下)淋巴结肿大;关节炎;腱鞘炎或后肢麻痹。
1.1.5实验室诊断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洁净玻璃板上抗原1滴+血清1滴,混匀,4min后判定结果,+凝集为阳性。
1.1.6防治措施
发病猪:一般不进行治疗,直接淘汰。
(1)治疗措施:
注射(静脉或肌注青+链霉素,20%磺胺嘧啶钠5~10ml,肌肉注射烟酸诺氟沙星10mg/kgW/次,2次/天或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10mg/kgW/次,2次/天。
(2)预防措施
  疾病净化:种公猪在配种前(6、8月龄)检疫2次,淘汰阳性;
  免疫接种:阴性猪群两次(8、10月龄)饮水或注射接种猪2号冻干布氏杆菌,200亿活菌/次/头;
  药物预防:在留选种公猪后,每个月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个疗程(5~7天)控制布氏杆菌感染的药物:0.01~0.02%阿莫西林或烟酸或乳酸诺氟沙星或乳酸环丙沙星、0.1%土霉素、0.02%~0.05%SM2+TMP等;
  环境和用具消毒: 0.1%新洁尔灭浸泡消毒;
  注意采精前、后的用具、手臂、毛巾的清洁与消毒。
1.2 猪乙型脑炎
1.2.1病原
  乙型脑炎病毒。
1.2.2传染源
  发病猪的血液、脑脊液,流产的胎儿等;长期阴性带菌猪。
1.2.3流行特点
(1)人畜共患病,多种动物可感染发病,但以猪最易感;
(2)依靠蚊虫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80%以上病例发生在蚊虫孳生的7、8、9三个月,天冷后发病率明显减少;
(3)多发生在6月龄以上猪;
(4)散发;
(5)感染率高,发病率只有20%~30%,死亡率较低;新疫区发病时典型症状表现明显,老疫区猪多不表现任何症状,但体内长期带毒(血液、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
1.2.4临床特点
(1)全身症状:体温升高40~41℃,稽留热,粪干呈球状,表面黏附白色粘液;
(2)腿病和运动障碍:猪后肢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
(3)视力障碍;
(4)公猪:发热,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肿大的睾丸,发亮发红具有诊断意义。时间长后有的睾丸发生变硬、变小失去配种能力。睾丸检查:睾丸充血、出血、坏死;
(5)怀孕母猪:高热、发生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
(6)流产胎儿:弱仔表现为不能站立,不会吮乳,神经症状,全身痉挛,1~3天死亡。死胎或木乃伊胎表现为脑水肿,皮下出血性浸润,肌肉似水煮样。
1.2.5防治要点
(1)治疗
  无特异性药物,只对症治疗+环境严格消毒。对症治疗+控制继发感染(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注射(静脉注射/肌注青+链霉素或20%磺胺嘧啶钠10~20ml+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10%维生素C 5ml+2.5%维生素B1 25mg混合静脉注射1日1次,连用3天);安溴注射液5~10ml,巴比妥0.1~0.5g内服)+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30%安乃近20ml或氯丙嗪注射液1~3mg/kgW)。发病严重的最好淘汰,注意个人防护。
(2)预防
  防蚊灭蚊:高发季节每周2次杀虫。环境喷洒卤氰聚酯类、马拉硫磷类或有机磷类农药等;
免疫接种:后备公猪在120~180日龄期间,免疫接种2次乙脑弱毒疫苗,每次间隔时间2~3周。以后每年3和9月份,全群注射乙脑弱毒疫苗;
抗体检测:血凝抑制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
1.3猪衣原体病
1.3.1病原
鹦鹉衣原体,对热敏感,猪场感染率较高。
1.3.2传染源
(1)病猪、康复猪及隐形感染猪的眼、鼻分泌物和粪排菌;
(2)公猪精液带菌时间长2~20个月;
(2)定居于猪场的老鼠、野鸟等。
1.3.3流行特点
(1)可通过水平传播(直接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垂直传播(胎盘); 
(2)在猪场可表现持久性驻留的特点,应激可加重疫情;
(3)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潮湿、营养不良等。
1.3.4典型症状
(1)母猪
  母猪产前几周表现症状如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部分或全部于产后1~2天内死亡;初产母猪发病率较高:40%~90%,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经产母猪的发生率低;若用带菌公猪精液输精,阴性母猪大批流产。
(2)公猪
  多表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龟头包皮炎;输精管出血性炎症,尿道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子质量(品质、活力、数量)下降,用发病公猪的精液输精会出现怀孕母猪大批流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小猪
  小猪感染表现为肺炎、神经症状,角膜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并发大肠杆菌或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表现为胃肠炎。
1.3.5实验室检查
(1)抗体检测:CF/血凝抑制试验/ELISA(1:8);
(2)抗原检查:鸡胚卵黄囊接种+镜检。
1.3.6综合控制措施
(1)治疗
  全群拌喂0.05%四环素或土霉素3周;肌肉注射强力霉素1~3mg/kgW或长效土霉素3~5mg/kgW,每日1次,连续5天。
(2)预防
  加强生物安全建设:不让猪接触其他动物;流产的胎儿、胎衣和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深埋或焚烧;食槽、用具、场地、猪体要用百毒杀消毒;加强公猪和引进猪衣原体的检疫: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淘汰阳性猪。
药物预防: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2~3次注射长效土霉素油悬液5~10mg/kgW;每次间隔10~20天;母猪配种前和产前30天2~3次注射长效土霉素油悬液3~5mg/kgW,每次间隔10~20天;公猪调教前2个月和调教期间或母猪配种前2个月龄开始:每个月饲料添加7天0.1%土霉素或14天0.02%~0.05%四环素或0.02%~0.05%强力霉素1周;做好个人防护。
2因公猪隐性感染导致精液带毒而造成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传染性疾病诊断及控制措施
  下列疾病公猪表现为隐性带毒感染,但可通过精液传播给母猪,造成母猪出现明显的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弱仔、死胎或木乃伊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乙型脑炎、猪衣原体病(见上)。
2.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蓝耳病病毒:美洲型(国内主要流行型,但已出现变异毒株)和欧洲型。
2.1.1流行特点
(1)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影响繁殖母猪和仔猪,育成猪症状较轻;
(2)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精液等);
(3)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
(4)PRRSV表现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或抑制、持续性感染和继发感染,较难控制。
2.1.2诊断要点
(1)母猪
  早期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等,皮肤出现一过性发绀或血斑;母猪妊娠后期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胎儿腐烂,流产率达20~30%;流产母猪表现再次发情推迟,假发情,屡配不孕,受胎率下降,繁殖问题不断出现。
(2)新生仔猪
  高度呼吸困难、耳和腹部皮肤发紫,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等。1周内死亡率80%以上;存活仔猪发育不良,易继发多种感染,疾病不断。
(3)育成猪
表现双眼肿胀、结膜炎、腹泻、肺炎等。
(4)公猪
  类似感冒症状,消瘦,但耳不发蓝;性欲减弱、精液质量暂时性下降(数量、活力),射精量下降、对疾病易感性上升。
(5)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较多
临床上PRRS常表现继发感染链球菌、副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原体等病,或与PCV-2、PPV、PRV、HCV等混合感染,加重疾病的严重性和诊断的复杂性。
2.1.3实验室诊断方法
(1)抗体:ELISA;
(2)抗原:免疫荧光和RT-PCR。
2.1.4综合预防与治疗
(1)引进猪:隔离、检疫、阴性者留,阳性者淘汰;
(2)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3)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卫生消毒、隔离饲养;
(4)疫苗控制
无母源抗体的仔猪用弱毒疫苗(3天和21天)免疫,有母源抗体的在母源抗体消失前和消失后进行2次免疫接种;后备母猪(5月龄)和配种前(7月龄)接种两次灭活苗或弱毒苗;怀孕母猪可在分娩前1个月接种1次蓝耳病灭活疫苗;空怀期母猪接种1次灭活苗;公猪配种前2次,采精后每年2次。发生蓝耳病的猪场可以紧急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
接种灭活疫苗:可减少猪的排毒和持续感染时间。但保护效果不如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接种:保护效果较佳,优于灭活疫苗,能保护猪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不能阻止强度感染。接种弱毒疫苗后,疫苗毒在体内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疫苗毒散毒感染健康猪群,接踵后疫苗毒可经胎盘导致先天性感染,有的毒株产生抗体缓慢或不产生抗体,疫苗毒持续存在于公猪体内并通过精液散毒。成年母猪接种效果较佳,小猪接种效果差。
2.1.5药物预防与治疗
(1)支原净100 ppm +阿莫西林100~200 ppm/土霉素500 ppm/强力霉素100 ppm+VE粉;
(2)头孢类抗菌素注射液全群注射+配合补液(5%葡萄糖+VC+NaHCO3);
(3)生物制剂:干扰素或白介素-2,配合VC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2.1.6加强猪圆环状病毒2型(PCV-2)感染的控制
2.2猪细小病毒病
2.2.1病毒  
猪细小病毒(有血凝活性,可凝集豚鼠、小鼠和鸡的红细胞)有强毒株(NADL-8)和弱毒株(NADL-2)之分。弱毒株可作为疫苗株,耐热性强。
2.2.2流行特点 
(1)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但猪场鼠类可带毒;
(2)传染源:病猪、带毒猪,带毒的怀孕母猪,流产的胎儿、死胎、活仔、子宫分泌物等均含毒。公猪的精液、生殖系统均可带毒。病猪污染的猪舍空圈4~5个月仍带毒;
(3)常发于初产母猪,呈地方流行性,无季节性;
(4)猪场一旦感染发病,病毒将常年存在。
2.2.3诊断要点
(1)母猪
初产母猪:表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明显,少胎或胎儿发育异常,但母猪无明显症状;怀孕30天感染,胎儿大多吸收主要造成木乃伊胎,母猪表现不孕或反复发情;怀孕30~70天感染,胎儿呈木乃伊化或产弱仔、死胎,分娩期延长;怀孕70天感染,母猪出现流产症状,产带毒弱仔;怀孕后期感染可导致垂直感染,导致胎儿带毒。感染的母猪除表现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产弱仔、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早产或分娩期推迟。
经产母猪:症状减轻,
(2)公猪
精液带毒,但不影响性欲和配种受精率。
2.2.4实验室诊断
(1)抗原检测:细胞培养;
(2)抗体诊断:血凝抑制试验(HI抗体>1:80以上)、血清中和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AGP)等。
2.2.5预防与治疗
(1)引猪应隔离检疫:2次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1:16以下为阴性),每次间隔2周。
(2)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接种:母猪配种前1~2个月接种2次,每次间隔3~4周;公猪每年接种2次,母猪空怀期接种1次;
(3)建立阴性种猪场;
(4)加强生物安全。
2.3猪伪狂犬病
2.3.1病原  
疱疹病毒亚群的伪狂犬病毒。
2.3.2诊断要点
(1)哺乳仔猪和离乳仔猪
  仔猪症状最严重,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流涎、呕吐;下痢;肌肉震颤(发抖)、步态不稳、四肢运动不协调、间歇性痉挛、后肢麻痹、有前进、后退或转圈等强迫运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意识不清等现象;死亡率较高90%以上;耐过仔猪眼瞎、偏瘫、发育障碍。
(2)中猪
  常见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呕吐,症状相对仔猪较轻,少见神经症状。
(3)成猪
  隐性感染,较常见的症状为微热、类似于感冒症状。
(4)母猪
  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流产胎儿大小无显著差异;无畸形胎,分娩延迟;空怀母猪表现为屡配不孕,返情率高达90%。
(5)流产早死胎儿
  体表、耳部片状出血,皮下水肿,脑出血。
(6)公猪
  类似感冒呼吸道症状,虽无睾丸肿大现象,但影响公猪繁殖障碍表现为睾丸萎缩,丧失配种能力。
(7)无季节性
2.3.3防治措施
(1)治疗
高免血清治疗有效,无特效药物;
  紧急免疫接种弱毒疫苗:2~3日龄1头份滴鼻、35日龄和3个月以上猪肌肉注射1头份。发病猪场接种疫苗有缓解猪感染后症状,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减少损失的趋势。
(2)预防
  建立无病猪群:从16周龄开始每1个月血清检验1次,连续2次阴性者留种用;对伪狂犬检测阴性的母猪所产的仔猪作种用的,在100~110日龄和130~140日龄应该接踵单基因gG缺失灭活疫苗。以后每半年1次。可以通过免疫单基因gG缺失灭活疫苗而净化猪群。
自繁自养;
严格卫生消毒制度;
控制好啮齿类动物和野生动物;
疫苗免疫接种:
(3)猪伪狂犬疫苗的种类及其免疫特点
  弱毒疫苗:种猪场不能用弱毒疫苗。接种弱毒疫苗只能防治发病但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
灭活疫苗:分为油佐灭活苗和单基因gG缺失灭活疫苗。种猪最好都用基因缺失灭活疫苗。选择单基因gG缺失灭活疫苗,每4个月注射1次。
  基因缺失疫苗:包括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TK-/gG-和TK-/gE-)和单基因(gG-和gE-)缺失灭活疫苗。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TK-/gG-和TK-/gE-)常用于育肥用的新生仔猪未吮乳前的超前免疫、断奶仔猪和架子猪的免疫,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不存在病毒变异和返强的危险。TK-/gG-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可用于发病猪群的紧急预防接种(肌内注射或滴鼻)。而单基因(gG-和gE-)缺失灭活疫苗主要用于种猪免疫和种猪场伪狂犬疾病净化。gG-和TK-/gG-疫苗的保护效果优于gE-和TK-/gE-疫苗。多用gE-和TK-/gE-。一个场只能使用一种基因缺失苗,避免基因重组。也不能将基因缺失疫苗和弱毒疫苗混合使用,否则可能导致基因交换和基因重组,导致猪伪狂犬病的发生。
  使用单基因gG缺失灭活疫苗的免疫
  无母源抗体的仔猪免疫程序:7、35日龄和3月龄、6月龄、7月龄猪各接种1次,以后每半年接种1次;
  有母源抗体的仔猪可在8~12周龄首免,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
  怀孕母猪:产前3~4周免疫1次;
  空怀母猪和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2次(120日龄和140日龄);
  种公猪:每年接种2次。
2.3.4诊断与监测
(1)抗原:gG-ELISA和gE-ELISA(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gG-LAT和gE-LAT;
(2)抗体:ELISA。
2.4温和型猪瘟
2.4.1病原 
  猪瘟病毒。单一血清型,但毒力存在差异,有许多变异毒株(强、中、低、无毒株及持续性感染毒株)。
2.4.2流行特点
(1)接触性传染病(口、鼻、生殖道粘膜感染);
(2)临床上急性表现较少,但温和型表现或隐性感染较多;
(3)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
2.4.3诊断要点
(1)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表现流产、木乃伊胎、畸形胎、死产;
(2)死亡胎儿:皮下水肿、畸形、皮肤点状出血、肝坏死等;
(3)产出仔猪弱有颤抖或产出外表健康但带毒仔猪,表现免疫耐受,后期表现死亡率高,耐过的仔猪表现免疫功能低下、皮炎、下痢(病初先便秘后腹泻,排出有特殊臭味的稀便)、食欲不振、消瘦、运动障碍、僵猪等,抗生素治疗无效;
(4)公猪:带毒,膀胱炎、尿道炎、后肢麻痹。
2.4.4防治措施
(1)预防
严格卫生消毒;
免疫接种:
  仔猪20和60日龄,3和6月龄接踵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细胞苗,以后每年2次;后备母猪配种前120和180日龄各接种 1次;断奶前母猪接种1次;公猪每年2~3次。
免疫后抗体检测:间接血凝试验。抗体效价(1:32~1:64)100%保护;抗体效价(1:16~1:32)80%保护;抗体  效价(1:8以下)完全不能保护,需要重新加强免疫。
(2)治疗 
  隔离封锁,消毒;紧急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