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 > 开发利用 >

我国养猪生产中从国外引进的配套系种猪

时间:2012-05-21 来源: 作者:荆继忠


 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我国的瘦肉型猪生产,从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优秀的瘦肉型猪种,这些猪种基本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优秀的纯品种猪,如前面介绍的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及皮特兰猪等,利用这些品种,采用前面介绍的杂交模式生产瘦肉型商品猪,取得了很好的改良效果,满足了市场对瘦猪肉的需要,这些猪种得到快速推广与运用,成为当前我国养猪生产,特别是产业化生产的主导猪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养猪产业自身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加工产业对商品猪的规格、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新的猪种满足这种要求,我国政府及养猪企业,紧跟世界猪业发展新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瘦肉型猪的经验,不失时机地把国外优秀的配套系猪种引进来,丰富了我国瘦肉型猪发展。

    配套系是为了使期望的性状取得稳定的杂种优势而利用各品种猪建立的繁育体系,或者简称配套系就是一个繁育体系。这个体系基本由原种猪、祖代猪、父母代猪以及商品代猪组成,其中的原种猪又称为曾祖代猪。

    配套系猪的繁育体系结构基本如下:

\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系配套模式,在配套系猪育种的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上模式有多种形式,或多于四个系,如五个系的 PIC 配套系猪、斯格配套系猪,或少于四个系,如三个系的达兰配套系猪。

    配套系猪通常有3~5个专门化品系组成,各专门化品系基本来源于前面介绍的几个品种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等,各猪种改良公司分别把不同的专门化品系用英文字母或数字代表,这将在后续的内容中介绍。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各专门化品系除了上述纯种猪之外,近年来还选育了合成类型的原种猪,这样的专门化品系选育过程基本经历了猪种改良公司的选育,分别按照父系和母系的两个方向进行选育,父系的选育性状以生产速度,饲料利用率和体形为主,而母系的选育以产仔数、母性为主。这些理论为培育专门化品系指明了方向,在养猪业中,品种概念逐渐被品系概念所替代。

    配套系猪都在比较大型的猪种改良公司选育,这些公司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强,猪种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目标市场明确。目前国内饲养的引进配套系猪种有: PIC配套系、斯格配套系、伊比德配套系、达兰配套系等。

    配套系猪是养猪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它的出现是基于生物种内不同品种(种群)生物杂交的后代,在许多经济性状上,有超过其父母平均值倾向的现象,即杂种优势现象,猪也是这样,由于杂种优势的存在,人们力图通过最简单的办法获得并代代相传,以提高生产效率,但遗传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杂种优势是无法通过自群繁殖的方式代代相传,于是,聪明的人想通过一定的体系获得和保持杂种优势,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发展和提高杂种优势的水平,这个想法首先在粮食生产中得到实现,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这种现象引起养猪人的关注,国外的猪育种公司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研究配套系猪育种,并在八、九十年代推出商业化配套系猪种,在养猪生产中逐步推广,配套系猪曾有混交种、杂优猪等称呼。我国适时从国外引进了配套系种猪,通过长期的饲养和研究,国内的种猪公司也开展配套系猪的选育。业界的一些专家、企业家中,多有人认为,配套系猪代表了猪业产业化发展中选育猪种的方向,当然,也有一些专家、企业家持不尽相同的意见,认为现行的三元杂交就很好了。目前世界上的主要配套系猪都已经落户我国,并在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

    配套系猪与现行的三元杂交猪的差别在于期望性状(如产仔头数、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可以获得比通常的三元杂交(或多种杂交方式)更加稳定的杂种优势,其终端产品的商品肉猪具有通常的三元杂交猪无法相比的高加工品质:整齐划一,屠宰率、分割率高等,这些优秀的品质是通过配套的体系(从原种、祖代、父母代直到商品代)实现的。

    选择使用配套系种猪时,需要了解配套系终端商品猪优秀的生产性能,是必须通过特定的繁育体系保障,不是简单地到市场上购买几个品种的种猪,模仿已有的配套模式(杂交)就能达到目标。配套系猪育种公司在推出某配套系猪种后,在原种猪层次上不断淘汰选育和开展杂交试验,与时俱进推出新的配套系猪,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技术、经济实力不是一般猪场能够办到的,比较直接的办法是选择做某配套系猪种的祖代或父母代猪场,饲养祖代或父母代种猪,以确保配套系商品猪的正常生产(主要是确保父母代种猪更新的来源),当仅仅引进父母代种猪生产商品猪时,需要仔细考虑种猪更新是否便捷和来源稳定,权衡更新种猪的费用与饲养配套系猪所得到的收益是否更有利。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