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 > 开发利用 >

中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时间:2012-05-21 来源: 作者:


一、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物种、类群齐全,而且种质特性各异。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鸡、鸭、鹅、特禽、黄牛、水牛、牦牛、独龙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梅花鹿、马鹿、水貂、貉、蜂等20个物种,共计576个品种(类群),其中地方品种(类群)426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74%;培育品种73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2.7%;引进品种77个,占品种资源总数的1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为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我国相继引进了大量的外来高产品种杂交改良国内地方品种,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冲击,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数量减少的有20个。据1996-1998年对全国17个省331个地方畜禽品种动态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有50个畜禽品种(或类群)濒危,9个品种(或类群)濒临灭绝,7个品种(或类群)已经灭绝。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估计至少有30%的畜禽遗传资源处于灭绝的高度危险之中。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重要基因库,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在类型、质量、数量上给肉、蛋、奶和毛皮等生产带来创新。因此,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的需求,加强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概况
    1、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健全机构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随后农业部出台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不少省(区、市)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我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并为这些品种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区)。
    一些地方也相应成立了畜禽品种资源管理机构,并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明确了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对于推动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管理工作,保护畜禽遗传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1年,农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会议。齐景发副部长就我国品种资源的现状、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资源保护的方针、目标等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农业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畜禽品种保护计划和措施。要高度重视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保种、育种水平,要做好保种的科研和开发工作。
    2、初步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五十年代就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八十年代,国家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和种公牛站。“八五”期间,我部又确认了83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各省、地、县根据当地的品种优势和特点,也建立了一批地方种畜禽场,划定保护区,制定保种方案和进行良种登记,有计划地开展了保种选育工作。“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重点进行增加活畜数量及完善相应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国家家畜和家禽品种基因库,保存了一批原始品种和种质素材。初步建立了畜禽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3、开展资源调查、保种技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1976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出版了5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2001年开始启动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调查项目,对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畜禽资源调查为制定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政策,制定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开展国际畜牧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近20年,国家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畜禽系统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开展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4、推进畜禽品种资源的选育和开发利用
    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近20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大批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涌现了一批由育种、生产、加工企业为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三、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情况
    从1995年开始,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根据“重点、濒危、特定性状”的保护原则和急需保护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国家财政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全国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承担实施的单位涉及有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国家基因库和科研院校等单位。从1998年开始,专项经费逐年增加,截止到2002年共投入5734万元。八年共实施了185个保护项目,其中扶持畜禽品种保护162个,占项目总数量的87.6%;扶持种质资源动态监测和种质资源评估与鉴定的为23个项目,占项目总数量的12.4%。在扶持畜禽品种保护中猪品种27个、家禽品种24个、牛品种14个、羊品种15个、特种动物品种9个。
    (一)项目成果
    1、实行抢救性保护,紧急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以来,紧急抢救了独龙牛、渤海黑牛、荷苞猪、马身猪、鹿苑鸡、斗鸡、中华蜜蜂等19个濒临灭绝畜禽品种。
    鹿苑鸡是我国华东地区一种独特的地方品种,数量极少,仅散养在个别农户家里,构成濒临灭绝物种。当江苏家禽所(国家家禽基因库)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得知农户将要把最后一批鹿苑鸡处理掉时,连夜赶往农民家中收购,使鹿苑鸡这一珍稀地方品种得以保存,避免了一个优秀遗传物种的消失。
    产于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流域的独龙牛,是一种仍处于半野生半家养状态的珍稀牛种资源,独龙牛具有体型较大、肉质好、屠宰率高、抗逆性强等特点,但数量极少,据1986年统计,总数只有77头。实施保种项目后,国家、省、地区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一珍贵资源进行恢复和保护,贡山县派出得力的业务技术骨干在独龙江乡的巴坡和茨开镇的九木当建立了独龙牛保种区,组建了106头牛的核心群。目前独龙牛数量已从保种初期的77头,发展到2000年的1060头,增加了近千头,这为保护区的数量扩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本品种选育,增加了地方品种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性能
    通过专项资金的扶持,不仅使被保护品种资源得到很好的保存,而且通过本品种选育,使地方品种优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在畜牧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南溪县以四川白鹅育种场为核心,实行“鹅场+农户”的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核心群、扩繁群和商品群三级良繁体系,使四川白鹅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实施保种项目以来,四川白鹅饲养量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县出栏商品鹅64万只,2002年出栏达到504.5万只,增长了5倍多。
    分布在山东西南地区的小尾寒羊,具有四季发情,高繁殖力的特性。20世纪60年代由于盲目引种杂交,使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数量已接近灭绝的边缘。此后,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和梁山县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进行小尾寒羊保护,群体数量得到大幅增长。目前,每年从小尾寒羊主产区调往全国各地种羊达100多万只,为当地农民创造经济收入近5亿元。
    辽宁省绒山羊原种场长期坚持选育,绒山羊的产绒量80年代为每只200~300克,到2002年产绒量已提高到550~600克以上,增长了1倍多;羊绒的细度也由过去的16微米降到15微米以下,为提高我国羊绒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发利用优良地方品种资源,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近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大批新品种(配套系),1996-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共有26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我国地方畜禽品种为基本素材培育而成的。
    畜禽品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了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为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重要的贡献。
    江苏省太湖猪育种中心利用我国高繁殖力的地方品种太湖猪,培育了产仔多、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肉质优良、口味鲜美的苏太猪,生产性能和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苏太经产母猪平均产仔达到14.72头,达到90千克的日龄为178天,90千克的屠宰率为72.85%,瘦肉率为55.98%。目前种猪已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深受广大的农民和消费者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探索保种新方式,收集和保存了一批优秀畜禽遗传基因和素材
    “九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家畜、家禽基因库建设的力度。农业部建立了“畜禽与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心”、“地方禽种基因库”,承担遗传资源的活体保护、冷冻精子、冷冻胚胎、DNA和细胞组织等遗传物质的保存。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目前已保存33个品种牛、羊等家畜的冷冻胚胎和冷冻精液,每个品种精液1500剂、胚胎100枚。此外,还保存有60个中国地方猪品种和引入猪种近3600个体的DNA,并保存有部分细胞组织等遗传素材。国家家禽活体基因库,保存了仙居鸡、白耳黄鸡、狼山鸡、萧山鸡、鹿苑鸡等21个品种,每个品种保存了200~300只成年母鸡;收集、保存了全国141个地方家禽品种7050个体的DNA遗传物质。
    5、开展动态信息调查,加强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为进一步做好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是属于可变动性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受市场经济、人类需求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波动性很大。有些品种因受外来品种的改良,数量迅速减少或泯灭;有些原地方品种类群经过选育,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针对以上情况,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最新状况,2002年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各省(区、市)畜禽品种资源管理部门启动了“全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调查”项目。调查范围首先从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共78个品种)开始,以后将逐步扩大,切实查清我国畜禽品种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变动的最新动向。
    1999年—2002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中国农科院畜牧所、江苏家禽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中国地方猪品种遗传距离测定”、“中国地方牛、羊品种遗传距离测定”和“中国地方家禽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等畜禽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项目。通过上述工作的实施,对全国60个猪品种、70个牛品种、60个羊品种和141个家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为准确、规范地提出我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存名录,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方案提供了依据。
    6、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普及了保种知识
    近年来,始终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开通互联网主页、出版科普读物等,面向全社会宣传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举办培训班,普及保种知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编制《世界动物遗传资源状况》的要求,完成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的编写工作。《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宝贵文件,充分显示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在国际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编辑、出版了《家畜遗传资源管理文献选编》、《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文件汇编》,全面介绍全球家畜遗传资源管理战略和我国畜禽品种资源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以及7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保护方案。筹备出版《全国家禽品种图谱》,内容包括对全国141个鸡、鸭、鹅地方品种的简介,最新的家禽品种图片400余幅。
组织完成了“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网”的设计和筹备工作。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宣传政策法规,普及保种知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
    2002年分别举办了两期“全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技术培训班”。国内知名专家在培训班上就畜禽品种资源的保种理论、保护技术、保护方案的制订等专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座,受到全国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和29个省区78个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保护区)领导和技术人员的肯定与好评。
    (二) 基本经验
    八年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把用好项目经费、完成项目目标摆上重要位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勇于开拓,大胆实践,摸索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
    1、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
    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在财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保种项目时力争做到突出重点,实行重点保护,分级负责,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国家和地方都了制定较为完善、可行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划,公布了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对于农业部已正式公布的首批78个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国家作为重点予以扶持;省级保护品种,原则上由地方负责。目前,全国一些省区陆续将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江苏、湖南、江西、陕西、吉林、河北、内蒙、辽宁、四川、浙江等省区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每年从地方财政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保护,科学开发,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面。
    2、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用促保
    畜禽品种开发与利用是实施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保存是利用的前提,是持续有效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存的目的,是保存的合理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畜禽品种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开发,真正做到以保为主,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我国的畜禽品种大多是土著品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宣传,大部分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实施畜禽品种开发利用,把这一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发掘出来。以名牌品种为依托,通过严格、规范、独特的培育和加工方式方法,生产出系列化优质产品,在市场营销中打出品牌,增加竞争力,全面带动畜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江苏省高邮鸭集团充分利用高邮鸭蛋大和双黄蛋多的特性,打出了“红太阳”和“秦邮”鸭蛋品牌,做大了高邮鸭产业文章,使该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高邮鸭的保种、选育和产销。
    广东省利用以清远麻鸡、石歧鸡等优良地方黄鸡品种为基本素材,先后培育出了康达尔黄鸡、江村黄鸡、新兴黄鸡、岭南黄鸡等7个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这些黄鸡新品种(配套系)既保持了地方黄鸡品种的良好肉质和独特风味,又提高了生产性能,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温氏集团新兴黄鸡每年创造社会总产值就超过10亿元,为保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真正走上了“保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3、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科学保种
    在充分发挥保种场、保护区等保种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家畜、家禽基因库建设,不仅利用冷冻胚胎、冻精等现代保种技术、方法,开展保存了一批国家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同时还对各地的保种工作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目前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项目涵盖了猪、牛、羊、家禽等主要畜种,这些研究项目全部完成后,为准确、规范地提出我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存名录,为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地方畜禽品种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
    4、因地制宜,强化措施
    在实施保种专项、推进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各地根据保护品种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省南阳牛保种场,在种保工作中突出抓了保种场与保护区的协调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一是在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建立50头种公牛、180头种母牛的保种核心群,制定科学的选配计划,严格选种选配,控制近交系数;二是在繁育场的七个分场内建立保种群,分散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登记,统一饲养技术指导;三是在南阳牛主产区建立保种区,在保种区内严格选种选配种,严禁使用其它肉牛品种杂交。
    一些地区积极探索保护区保种的方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江苏省苏州市在湖羊原产地之一的东山建立了湖羊保护区,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禁止外来品种的杂交,制定科学、有效的选种选配方案,避免近交。
    四、今后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路
    “十五”期间,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面向市场开展开发利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要切实解决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遏制畜禽品种资源数量减少,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护与管理体系,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向新水平。
    “十五”期间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目标是:基本完成全国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工作,建立全国性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制定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办法,建立主要畜禽品种资源评估体系;建立畜禽品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建立不同方式的保种体系,使濒危畜禽逐渐得到恢复;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创新利用体系,满足人类现实和长远需求。
    为全面实现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十五”目标,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健康发展
    《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提出了总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范,要尽快研究制定专门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管理办法,对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行为与责任作出具体规定。
    要健全机构,强化监督管理。我部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及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各省市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搞好监督检查,掌握畜禽品种资源动态变化的情况。要根据资源情况和保护开发需要,遵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到权限清楚,职责明确,协调有力,工作有序。
    2、增加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
    目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刚刚起步。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取得相关部门支持和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发展氛围。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围绕搞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加快资源开发,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国家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一些地方也有这一专项资金。今后,要在坚持稳定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财政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在法规和规划范围内,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投资进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
    3、完善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保种工作
    保种工作需要有完善的保护支撑体系,但由于我国开展保种工作时间不长,资金投入有限,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为完成“十五”工作目标,有必要在加强资源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种体系,抓好以下建设,促进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建立国家畜禽品种资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在摸清我国现有畜禽品种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资源跟踪调查,掌握动态信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全国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从遗传基础上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特性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评估。
    二是建立国家畜禽品种种质检测中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对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检测,确定品种间遗传距离,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三是完善畜禽基因库。“九五”期间,我们在北京和江苏建立了两个基因库,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有必要对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增强保种能力。
    四是加强保护区建设。不具备建场条件的,要逐步在畜禽保护品种的中心产区划定重点保护区,区内开展群选群育,禁止引入新品种杂交改良。
    4、依靠科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要高度重视保种的科研及开发工作,积极研究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经济的保种方法,改变目前保种形式单一、手段落后、设施陈旧的局面。要在完善现有保种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冷冻精液、胚胎及其它方式保种等的科研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确保国家重要的、特有的遗传基因不被流失的前提下,开展双边、多边以及与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履行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国际义务。
    合理开发利用是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我国许多畜禽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肉质风味独特等遗传性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入世贸组织提高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在这方面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十五”期间,我们将采取各种措施,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和关注,加大工作力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品质、风味的追求越来越高,地方良种的开发和利用,是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畜产品多样化的客观要求。
    畜禽品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是一个畜禽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地方品种,犹如一座“基因宝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即使是有些在当前看来被认为是生产性能不高的品种,其蕴藏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却是巨大的,一旦被发掘便会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生存资源。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抓紧时间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我们可能会像某些国家那样,由于连续定向选择,使得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越来越窄,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因此,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搞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历史赋予给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畜牧战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 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2000年8月23日, 农业部公告了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它们分别是:
    ⑴猪(19个):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
    ⑵鸡(11个):九斤黄鸡、大骨鸡、中国斗鸡、白耳黄鸡、仙居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茶花鸡、狼山鸡、清远麻鸡、藏鸡;
    ⑶鸭(8个):北京鸭、攸县麻鸭、连城白鸭、建昌鸭、金定鸭、绍兴鸭、莆田黑鸭、高邮鸭;
    ⑷鹅(6个):四川白鹅、伊犁鹅、狮头鹅、皖西白鹅、雁鹅、豁眼鹅;
    ⑸羊(14个):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阿拉善型)、小尾寒羊、中卫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笔料毛型)、乌珠穆沁羊、同羊、西藏羊(草地型)、西藏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德黑裘皮羊、湖羊、滩羊、雷州山羊;
    ⑹牛(15个):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独龙牛(大额牛)、中国水牛(山区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延边牛、复州牛、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温岭高峰牛、蒙古牛、雷琼牛;
    ⑺其他品种(5个):中蜂、阿拉善双峰驼、关中驴、百色马、蒙古马。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