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牧原股份研究报告: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顺大势逆小势铸辉煌

时间:2023-03-16 来源:未来智库 作者:佚名


(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周泰、徐菁、张心怡)

1 专注生猪养殖三十年,成就行业龙头

1.1 全产业链布局,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三十年生猪养殖发展史,成就国内生猪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创始人秦英林 先生自 1992 年创业伊始就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以养殖效率为先, 不断提升出栏规模。1997 年,牧原养猪场出栏规模首次过万,并于 2000 年 成立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随后,2009 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2014 年 成功在深交所上市。经过 30 年发展,公司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 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等环节于一体的“自繁自养一体化生猪产 业链”。2022 年,公司产业链逐步向上游延伸,分别在 4 月和 7 月,先后与中 牧股份成立中牧牧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与内蒙古联邦动保成立河南联牧兽药 有限公司。

地处中原,业务覆盖全国各地。牧原股份是一家河南的养殖企业,由于天然 的区位优势,可以用相对短的距离将生猪销往全国各地。截至 2022 年末,公司 饲料、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四大业务布局已覆盖北京、上海、浙江、 江苏、山东、安徽等全国 25 个省市,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

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创始人牢牢掌控。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和钱瑛女士为 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中秦英林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39.20%的股权,为公司最终受 益人,钱瑛女士直接持有公司 1.21%的股权,夫妻二人通过牧原实业集团间接持 有公司 12.87%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3.28%的股权。

 

股权激励范围不断扩大,深度绑定公司与高管利益。公司分别于 2019 年 12 月和 2022 年 3 月两次发布股权激励计划,且范围、规模和激励力度均有所扩大。 此外,2022 年 10 月公司发布《关于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展期的公告》, 将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延长 12 个月;2022 年 12 月公司进一步修订股 票激励计划,将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由 7,460.65 万股提升到 8,108.07 万股, 激励对象由 5,566 人提升到 6,082 人,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于未来自身经营状况的 信心,提振了核心骨干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 产能扩张确保营收增长,盈利水平受猪价周期性波动

生猪出栏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不断提升。公司自 2014 年上市以来,随着 产能的持续扩张,生猪出栏量从 2013 年的 130.7 万头增长至 2022 年的 6120 万 头,CAGR 高达 53.3%。其中,除 2015 年和 2019 年,公司分别因新场建设投 产速度不及预期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其余年份 同比增速均保持在 40%以上,表现出了穿越牛熊的高成长性。在全国生猪出栏规 模整体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公司市占率从 2013 年的 0.18%增长至 2022 年的 8.74%,可见其相对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并已成为中国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企业。

 

产能扩张确保营收穿越牛熊保持增长,盈利水平呈周期性波动。 2013~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20.4 亿元增长至 788.9 亿元,CAGR 为 57.9%; 归母净利润从 3.0 亿元增长至 69.0 亿元,CAGR 为 47.8%。公司出栏规模的快速 扩展磨平了猪周期对于营收的影响,每年都呈上升态势,2022Q1-Q3 公司实现 营业收入 807.7 亿元,同比增长 43.5%;归母净利润受猪周期影响波动较大, 2022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15.1 亿元,同比减少 82.6%,主要系 2022 年上 半年猪价低迷所致。从营收构成看,生猪业务仍为公司主业,截至 2022H1 占比 达 96.3%。

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行业领先。由于公司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三项 费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近两年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降幅明显。2021 年公 司期间费用率占比 6.3%,同比-0.6PCT,2022Q2 已降至 5.4%。公司毛利率水 平受猪周期波动影响,但均能保证不跌至 0%以下,在 2016 年和 2020 年的周期 高点分别达到 45.7%和 60.7%,且 ROE 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规模化养殖大势所趋,需求恢复或带动猪价上行

2.1 商品特性和政策驱动决定行业规模化趋势

全球第一大猪肉生产消费国,市场规模巨大。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猪肉占 据了国人肉类消费的大头,2021 年中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比达 56%。在全世界范 围内,中国猪肉产量也位居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国内猪肉产量 5,541 万吨,占全球 44.5%,且每年份额较为稳定。2022 年,我国生猪出栏规模 为 69,995 万头,生猪出栏均价 19.2 元/公斤,按照标猪出栏体重 120 公斤测算, 生猪市场规模达 1.61 万亿元。

 

由于生猪养殖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养户难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定价 优势。结合行业规模大而稳定的特征,通过产业规模化扩大出栏量降低成本成为 了行业发展最优解。规模化养殖相对散养户成本更低、利润更高。2021 年,规 模生猪生产成本为 2487.6 元/头,比散养户低 221.5 元/头;规模生猪平均出栏体 重为 131.2 公斤,比散养户重 5.0 公斤。综合而言,规模生猪单位成本比散养户 低 2.5 元/公斤。在销售均价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规模户生猪利润率显著高于散户。

生猪规模化有利于国家进行调控,环保政策催化进程。猪肉是我国粮食保供 的重要一环,所以保障生猪供给和价格稳定对于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近一 轮猪周期受非洲猪瘟影响,导致生猪供给急剧下降,生猪价格飙升。为了让国民 不再受高猪价困扰,国家发布了多项稳产保供政策。 农村养殖业污染严重,甚至一度超过工业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为倡 导绿色养殖,降低环境污染,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2014 年 4 月,中国人 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4 月,《水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明确划分了畜禽养殖基地,对于禁养区内的养护实行快速搬迁。 2016 年和 2017 年分别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等。养殖行业环保新规清退了许多 规模较小的养护,加速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依然较低,规模化发展仍是未来 的趋势。2022 年,中国生猪养殖业能繁母猪 CR10 为 20.4%,而美国生猪养殖 业能繁母猪 CR10 为 56.4%,其中龙头企业 Smithfield Foods 仅一家能繁母猪市 占率就达到了 19.0%。可见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仍以散户为主,行业集中度还有继 续提升的空间。

 

2.2 供需决定周期,看好消费复苏带动需求

局发生转变,或由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除了特定季节性的消费提升, 以往猪周期的形成主要受供给侧影响较大。我国畜禽养殖行业集中度低,以大量 中小养户为主,存在着“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情绪。而由于生猪生长周期较长, 从后备母猪配种到商品猪育肥出栏只要需要14个月的时间。当生猪价格抬升时, 大量散户涌入会导致一年半后生猪出栏过剩,价格下降,进而导致部分养户退出, 后续生猪供给减少。如此往复,叠加疫病影响形成了猪周期。

从 2006 年 7 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完整的四轮猪周期。以猪肉价格上涨为 起点,再从最高位下跌至低点,每一轮猪周期大约需要 4 年,较为稳定。从 2022 年 3 月,我们步入了第五个猪周期,而明显能看出此轮猪周期波动更为剧 烈,且振幅更短,11 个月便经历了一个小周期。2022 年 4 月,猪价受前期产能 去化因素开始抬升。到了 2022 年末,疫情导致短期餐饮商超消费受冲击严重, 叠加 9-10 月养殖户在猪价持续抬升影响下,增加二次育肥和压栏,猪价急剧下 挫。2023 年后续需求有望抬升。随着人们逐渐适应疫情新政,消费需求或将出 现报复性增长,带动猪价回归盈利区间。

3 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顺大势逆小势铸辉煌

3.1 多维竞争优势铸就生猪养殖全能战士

3.1.1 自繁自养一体化产业链,各生产环节精准可控

公司经过 30 年发展,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扩繁、商品 猪饲养、屠宰肉食等环节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经营模 式能够将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环保运行、 质量控制、规模化经营、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食品安全追根溯源,做到高效有保障。公司在各个环节均制定严格技术标 准和质量标准,健全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从猪肉追溯至断奶仔猪 的生猪批次质量追踪体系。现已设立宏信检测、牧信检测两家机构,其中宏 信检测已获得 CMA 中国计量认证。

疫病防控管理体系完整。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造成 了严重的影响,公司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公司秉承“养重于防,防重 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公司采取猪场多 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全方位疫病防控措施。 各生产环境精准可控,成本优势显著。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主要有两种 模式,分别是以牧原股份为首的“自繁自养”模式和以温氏股份为首的“公司+ 农户”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司+农户”模式在生猪育肥阶段是采取和 农户合作的方式,由农户在自有栏舍育肥,公司向其支付代养费。而“自繁自养” 模式则是公司负责养殖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可以去除代养费波动带来的影响,成 本控制优势显著。2015-2018 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略低于温氏股份, 但非洲猪瘟之后,“自繁自养”模式的成本优势显著凸显。

3.1.2 独创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助力公司产能快速恢复

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育种,成功摆脱引种卡脖子问题。当下我国普 遍从国外引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进行杂交获得三元商品猪。虽然三元 商品代生长快、瘦肉率高,但始终受到高额的引种和饲料成本制约。公司执行独 立的育种方案,通过科学化的育种技术,提高种猪遗传性能,提升养殖效率, 降低饲养成本,改善猪肉的品质和口感,为公司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同 时,公司通过进一步扩大核心种猪群的规模并提高选育标准,保持在国内生 猪育种规模和技术的领先地位。 育种产能快速扩张,种猪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2021 年公司快速成立 11 家育种公司以满足内需及面向市场,遍布全国 7 大省市,其中河南 4 家、广 西 2 家、安徽、江西、广东、陕西、湖北各一家,现在已经摆脱了对进口种 猪的依赖。截至2022年末,公司合计销售种猪34.6万头,同比增加23.1%。

开创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肉、种兼用实现“变废为宝”。2002 年 公司开始探索轮回二元育种技术,于 2006 年成功搭建体系。随着公司数十年 不断探索创新和产业格局的变化,逐步解决使用大约克及长白公猪作为父本 带来的瘦肉率偏低的痛点,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现已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 能快速应对猪价波动,更具灵活性。一方面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为 公司快速发展奠定种猪基础;另一方面,当母猪繁殖性能出现下降时,其瘦 肉率高的特点也可以当作商品猪直接售卖。2019 年,北方非洲猪瘟疫情使牧 原能繁受损严重,正式轮回二元育种助力公司能繁存栏快速恢复。 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的优点:①每代的父母代母猪都可保持杂交优势。特 别是繁殖力更强、抗逆性能更好等遗传力低的性状;②可节省父母代母猪生 产成本,无需外购父母代母猪;③可降低大量引进父母代母猪带来的疾病风 险;④有利于本场猪群适应性的提高。缺点:①复制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纯种 群,不断选育通过世代的积累优化族群;②适合自繁自养,要从商品猪选育,而 农户合作模式的商品猪属于农户,难以持续开展工作。

 

3.1.3 合理化产业布局,梁源采购优势显著

饲料原材料是生猪养殖成本的大头,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接 近 60%,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豆粕等。2021 年以来主要饲料原材料的采购均 价随市场行情变化大幅上涨。但公司产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粮食主产区,原 材料采购价格显著。其中在河南省最为集中,生猪产能占比 35%左右,黑吉辽蒙 区域占比约为 20%,山东省、安徽省占比各约 10%,江苏、湖北等省占比各在 5% 左右。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21 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 产量的 45%左右;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2021 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 9.6%,生产小麦 3802.8 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 27.8%,位居第一。

针对性布局产能,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2021 年,为优化原料供应结构, 公司针对区位优势进行饲料产能布局,快速建成 13 家粮贸公司,且大多围绕粮 食主产区。保障公司生猪养殖饲料原料专业供应的同时,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 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采购渠道不断丰富,粮食供应维持稳定。公司积极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达成 战略合作,优化供应商结构;同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推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稳定粮食供应。公司成立国际贸易团队,积极开拓全球采购新渠道,适时进行进 口替代,增加未来的竞争优势。

 

3.1.4 多样化饲料方案,灵活选配绿色降本

多样化饲料方案,择机选配降低成本。公司在拥有“玉米+豆粕”型、 “小麦+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大麦、原料加工副产品的应用 技术,实现了对原料的充分应用。公司可以根据原材料的性价比及时调整饲 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2021 年玉米和豆粕价格快速上涨,公司利用自身配方优势迅速做出调整,继 续减少玉米和豆粕在饲料原材料中的采购占比,以性价比更高的小麦和稻谷 混合物替代。2021 年玉米和豆粕采购量占比 16.8%和 9.0%,同比-50.3PCT 和-0.6PCT;小麦和稻谷混合物采购量占比 51.8%和 22.4%,同比+29.5PCT 和+21.3PCT。2022 年初随着玉米价格回归低于小麦区间,公司加大玉米采 购力度,2022 年 Q1 玉米采购量占比达 69.0%。

低蛋白日粮配方,实现绿色降本。牧原股份自 2000 年开始推行低蛋白日粮, 经过持续的探索实践,2021 年饲料中豆粕占比仅 6.9%,远低于行业水平 15.3%。 2020 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我国猪饲料产品平均蛋白水平为 15.7%,豆粕在饲 料中占比约为 17.7%,低蛋白日粮的应用有效降低饲料中的含氮量,从而减少养 殖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的氧化亚氮的排放,头均减少 1.5kg 氮元素摄入,氮减排 6.06 万吨,合计减少 37.86 万吨蛋白使用,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 11.11 万吨二氧 化碳当量,节省大豆约 108.17 万吨,节省土地 832.05 万亩。 差异化营养配方精准饲养,料肉比显著低于同行。针对不同品种、不同 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生猪,公司采用多阶段精准营养配方技术,依据不同季 节、猪群及生产性能运用析因法,建立设计了 6 大类 59 种动态营养模型,为 猪群提供最适营养。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在养殖场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 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营养供给。截至 2022 年 12 月,公司 育肥阶段料肉比在 2.9 左右。

 

3.1.5 智能化现代养殖模式,养殖效率不断提升

公司通过研发智能猪舍、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为 猪群提供高洁净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同时,公司通过人工 智能技术,建立猪病预测模型,实现疫病实时监测与有效控制,养殖过程数据自 动采集与分析,对部分猪病进行提前预警,辅助兽医进行远程诊断。养猪装备的 不断升级,极大的提高了人工效率。在育肥阶段,公司 1 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 2,400-3,600 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生产效率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截至 2023年1月,公司生猪全程成活率从2022年初80%左右大幅提高至86%以上; 育肥猪日增重从的 600g 左右提高至 750g 以上。

智能猪舍:作为商品猪一生待得最久的地方,猪舍的优劣对于养殖效率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一个优秀的猪舍可以复制迭代、循环使用,对于企业可谓 是一劳永逸。故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自 1992 年创业起就开始研发第一代猪舍, 历经 28 年终于在 2020 年成功研发投产第二十三代空气过滤猪舍,借用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防病毒、防疫病、防菌臭的“智能化三防猪舍“。

智能饲喂:公司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系统一键启 动,自动运行,所有饲料采用 85°C、8 分钟(调质保持 3 分钟+保温仓保温 5 分 钟)的高温延时灭菌工艺,灭菌温度实时在线监控、分析、处理,保证高温灭菌 效果;灭菌后的高温饲料经过三级过滤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后,使用密闭饲料罐车 运输至养殖场集中料罐,再次使用管链密闭输送至饲养单元,实现全程无人为接 触,饲料生物安全零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公司搭建了饲喂信息化系统,实现对 饲料质量、采食情况和猪群生长性能的监控、分析、反馈,保证饲料品质、营养 精准供给,猪群健康生长。

全球最大的饲喂机器人,集饲料加工和饲喂于一体。机器人结构分为大脑主 机和作业臂,主机高 38 米,臂展 2365 米,作业面 132 万平方米,年加工饲料 72 万吨,与 7.5 万个智能终端协作。机器人搭载智能饲喂系统,可自动收集生猪 采食量、饮水量等信息,依据猪群生长曲线,分析猪只健康情况,一天一配方, 精准饲喂,实现养猪新突破。

 

智能平台:牧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转变业务模式,围绕猪肉 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搭建起涵盖饲料、 养殖、屠宰三大业务的智能物联网平台, 实现整个业务链条数据互通,全面覆盖集团—区域—子公司—场区—单元五级, 整合业务数据与权限实现个性化智能管理,并在提供设备监控、智能识别、报表 分析、 智能评估、生物安全、数据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延伸新应用,服务生 产,实现猪肉生产管理精细化及决策智能化。

3.1.6 注重人才培养,广泛招贤纳士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牧原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公司创始人 秦英林先生与杨瑞华、褚柯、李彦朋、张玉良等一批行业经验丰富、理论功 底扎实的技术骨干。而公司快速的规模化进程、育种育肥技术、智能化养殖 模式,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牧原搭建开放的事业平台,面向全球广纳信 息智能技术、育种、兽医、营养、土木工程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坚持“品性纯正,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选人理念与“内方外正,坚守原则;诚实守信,勇担责 任;乐于分享,甘于奉献”的用人理念。 员工人数不断增加,高学历人才增长迅速。2016~2021 年,公司员工人 数从 1.7万人增长至 13.8万人,CAGR 为 50.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从 0.2 万人增长至 1.7 万人,CAGR 为 50.1%。

 

注重员工培训,机制体系完善。公司结合员工需求及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完 善培训机制和体系,为员工提供丰富且多样的学习资源,建立全方位的成长和发 展计划。2021 年,牧原员工培训支出超 1.28 亿元,培训覆盖比例 100%,员工 年人均培训时长为 75 小时。秉承“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循环赋能“, 坚持开展拜师大典为每位新员工匹配品性纯正、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 作为师傅。截至 2021 年末,牧原共给 7 万名徒弟成功匹配 2.5 万名师傅。

3.2 顺大势逆小势,规模扩张有序推进

顺行业规模化进程之大势,逆周期下行之小势。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凭借 其深耕生猪养殖行业数十年的经验和对猪周期的精确研判,确立了公司“规模化 扩张”的发展战略。即顺应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的大势,不断提升规模,扩 大出栏量。在猪价上行阶段兑现收益,在猪价下行阶段利用前期的收益反补企业, 并逆势加码继续扩产,用规模优势抹平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公司分别在 2014 年扩建 80 万头生猪产能、2017 年扩建 207.5 万头生猪产能、2018 年扩建 210 万头生猪产能、2021 年扩建 677.3 万头生猪产能,多次扩建均处于猪价下行期。

公司上市后,融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切实解决了公司成长面临的资金问题。 公司多次通过一般中期票据、一般公司债、超短期融资债券、可转债和非公开发 行股票等多种方式获取融资。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公司新增非公开发行股票募 集资金 60 亿元,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效缓解了公司兴建产能过快带来的现 金流问题。

规模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出栏增速行业领先。对标行业另一生猪巨头温氏股 份,牧原上市后出栏增速明显更高,并在 2020 年成功完成出栏量的反超。规模 优势助力公司在行业周期下行阶段,仍能凭借规模增长弥补猪价低迷带来的影响, 获得超越同行业的稳定收益。以最近的一个生猪周期为例,2021 年,在生猪价 格进入下行周期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大背景下,各家猪企生猪业务毛利率均 跌至负值,唯有牧原股份一家独领风骚,生猪业务毛利率仍高达 17.5%。

 

2022 年,生猪市场可谓是大浪淘沙,变幻莫测,一年内就出现牛熊交替。 在 2022 年最新公布的 16 家上市猪企业绩预告中,以归母净利润均值计算,11 家实现盈利,5 家出现亏损。其中,牧原股份头均净利润为 212.4 元,叠加其 6,120 万头的超大出栏量,实现归母净利润均值 130 亿元,远远将其他猪企甩在 身后。我们认为公司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战略,并保持盈利始终贯穿牛熊,得益于 其三十年坚守打造的超强核心竞争力。

3.3 产业链上沿下拓,进一步丰富融资手段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屠宰业务。2018 年非洲猪瘟后,国 家为更好防控疫情,稳产保供,多次发布生猪调运活动政策。2019 年,国务院 办公厅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其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 要求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 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牧原积 极响应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的政策引导,延伸产业链,快速发展屠 宰业务。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公司已投产 10 家屠宰厂,投产产能合计 2,900 万头/年。未来屠宰肉食板块将继续按照现有养殖产能进行匹配规划,在养殖产能 密集区域实现屠宰产能的基本覆盖。 科技化保障食品安全,定制化提升用户粘性。牧原采用国际一流的屠宰工艺, 引进全球先进机械设备,通过科技创新, 保障猪肉产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放 心肉”。牧原猪肉产品达 200 余种,质优量大,品类齐全,销售范围覆盖全国 22 省(区)77 个城市。此外,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专属团队服务 等,提升客户合作体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现已与近万名客户展开合作,得 到荷美尔、九田家、永辉、盒马、叮咚买菜等客户高度认可,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继续降本增效,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兽药领域。2016~2021 年,公司药品 及疫苗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例从 10.9%持续下降至 5.2%。生猪头均药苗费用整 体也呈下降趋势,但 2021 年略有上升,为 79.2 元/头份,我们判断主要系当年 生猪出栏增速较快,兽药费用提升所致。2022 年 4 月和 7 月,公司分别与中牧 股份和联邦动保成立兽药公司,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强兽药领域成本控制能力。 殷实的土地资源保障规模增长,新拓融资渠道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目前公司 已储备超过 1 亿头养殖产能的土地资源,未来持续的规模化发展不受土地制约。 2022 年 12 月 12 日公司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借此优化资本结构,补充 资本金,满足公司长期发展资金需求。同时发行 GDR 可引入更多国际化、长期 投资者,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4 盈利预测

1) 生猪养殖业务

出栏量:截至 2022 年底,公司预计养殖产能能够达到 7,500 万头左右。此 外,公司土地资源充沛,已储备超过 1 亿头养殖产能的土地资源。随着公司后续 产能的持续投放,我们预计公司出栏量有望继续上升。销售均价:2022 年末至 2023 年初,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成本线以下,主要系 2022 年 9~11 月市场对后 续猪价预期较高,出现大规模压栏和二次育肥,叠加疫情导致消费断档所致。结 合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较充裕,我们预计 2023 年上半年猪价以底部震荡为主, 后续随着消费需求复苏和产能下滑,猪价有望出现反弹。盈利能力方面,随着未 来饲料价格高位下滑趋势和公司养殖效率的不断提升,结合对生猪价格的判断, 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综合上述假设,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生猪 养殖业务实现收入 1,197.6、1,385.8、1,662.2 亿元,CAGR 为 17.8%,对应毛 利率 18.3%、22.5%、25.8%。

2)屠宰业务

2019 年,公司开始从事屠宰加工业务,随着公司屠宰产能逐步投产和屠宰 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上行。而且公司近两年重点发展屠宰 业务,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公司已投产 10 家屠宰厂,投产产能合计 2,900 万 头/年,营收有望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方面,随着疫情退散后的消费复苏,2023 年公司屠宰业务有望实现盈利平衡,但屠宰整体是一个微利行业,毛利率绝对上 升空间有限。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屠宰业务实现收入 101.5、152.2、 197.9 亿元,CAGR 为 39.6%,对应毛利率-2.0%、0.0%、0.5%。

3)贸易业务

贸易业务主要进行饲料原料销售等业务,是公司灵活调配生猪养殖饲料供应 的一种手段,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较小。2021 年,为优化原料供应结构,公司 针对区位优势进行饲料产能布局,快速建成 13 家粮贸公司,未来营收增长较为 稳定。盈利能力方面,饲料原料产品溢价并不高,市场价格差异不大,并非公司 主要盈利来源。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屠宰业务实现收入 39.0、46.8、 56.1 亿元,CAGR 为 20.0%,对应毛利率 1.0%、1.0%、1.0%。

从整体费用情况来看,2021 年由于生猪出栏量增速过快,需要进一步加大 销售渠道建设、销售人员扩张,故销售费用率有所上升。而随着公司销售经营状 况逐步稳定,销售费用率将回归合理水平,故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公司期间费用率 将保持稳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乔春玲

牧原股份研究报告: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顺大势逆小势铸辉煌

未来智库

(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周泰、徐菁、张心怡)

1 专注生猪养殖三十年,成就行业龙头

1.1 全产业链布局,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三十年生猪养殖发展史,成就国内生猪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创始人秦英林 先生自 1992 年创业伊始就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以养殖效率为先, 不断提升出栏规模。1997 年,牧原养猪场出栏规模首次过万,并于 2000 年 成立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随后,2009 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2014 年 成功在深交所上市。经过 30 年发展,公司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 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等环节于一体的“自繁自养一体化生猪产 业链”。2022 年,公司产业链逐步向上游延伸,分别在 4 月和 7 月,先后与中 牧股份成立中牧牧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与内蒙古联邦动保成立河南联牧兽药 有限公司。

地处中原,业务覆盖全国各地。牧原股份是一家河南的养殖企业,由于天然 的区位优势,可以用相对短的距离将生猪销往全国各地。截至 2022 年末,公司 饲料、生猪育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四大业务布局已覆盖北京、上海、浙江、 江苏、山东、安徽等全国 25 个省市,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

股权结构集中稳定,创始人牢牢掌控。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和钱瑛女士为 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中秦英林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39.20%的股权,为公司最终受 益人,钱瑛女士直接持有公司 1.21%的股权,夫妻二人通过牧原实业集团间接持 有公司 12.87%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3.28%的股权。

 

股权激励范围不断扩大,深度绑定公司与高管利益。公司分别于 2019 年 12 月和 2022 年 3 月两次发布股权激励计划,且范围、规模和激励力度均有所扩大。 此外,2022 年 10 月公司发布《关于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展期的公告》, 将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延长 12 个月;2022 年 12 月公司进一步修订股 票激励计划,将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由 7,460.65 万股提升到 8,108.07 万股, 激励对象由 5,566 人提升到 6,082 人,充分体现了公司对于未来自身经营状况的 信心,提振了核心骨干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 产能扩张确保营收增长,盈利水平受猪价周期性波动

生猪出栏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不断提升。公司自 2014 年上市以来,随着 产能的持续扩张,生猪出栏量从 2013 年的 130.7 万头增长至 2022 年的 6120 万 头,CAGR 高达 53.3%。其中,除 2015 年和 2019 年,公司分别因新场建设投 产速度不及预期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其余年份 同比增速均保持在 40%以上,表现出了穿越牛熊的高成长性。在全国生猪出栏规 模整体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公司市占率从 2013 年的 0.18%增长至 2022 年的 8.74%,可见其相对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并已成为中国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企业。

 

产能扩张确保营收穿越牛熊保持增长,盈利水平呈周期性波动。 2013~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20.4 亿元增长至 788.9 亿元,CAGR 为 57.9%; 归母净利润从 3.0 亿元增长至 69.0 亿元,CAGR 为 47.8%。公司出栏规模的快速 扩展磨平了猪周期对于营收的影响,每年都呈上升态势,2022Q1-Q3 公司实现 营业收入 807.7 亿元,同比增长 43.5%;归母净利润受猪周期影响波动较大, 2022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15.1 亿元,同比减少 82.6%,主要系 2022 年上 半年猪价低迷所致。从营收构成看,生猪业务仍为公司主业,截至 2022H1 占比 达 96.3%。

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行业领先。由于公司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三项 费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近两年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降幅明显。2021 年公 司期间费用率占比 6.3%,同比-0.6PCT,2022Q2 已降至 5.4%。公司毛利率水 平受猪周期波动影响,但均能保证不跌至 0%以下,在 2016 年和 2020 年的周期 高点分别达到 45.7%和 60.7%,且 ROE 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规模化养殖大势所趋,需求恢复或带动猪价上行

2.1 商品特性和政策驱动决定行业规模化趋势

全球第一大猪肉生产消费国,市场规模巨大。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猪肉占 据了国人肉类消费的大头,2021 年中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比达 56%。在全世界范 围内,中国猪肉产量也位居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国内猪肉产量 5,541 万吨,占全球 44.5%,且每年份额较为稳定。2022 年,我国生猪出栏规模 为 69,995 万头,生猪出栏均价 19.2 元/公斤,按照标猪出栏体重 120 公斤测算, 生猪市场规模达 1.61 万亿元。

 

由于生猪养殖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养户难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定价 优势。结合行业规模大而稳定的特征,通过产业规模化扩大出栏量降低成本成为 了行业发展最优解。规模化养殖相对散养户成本更低、利润更高。2021 年,规 模生猪生产成本为 2487.6 元/头,比散养户低 221.5 元/头;规模生猪平均出栏体 重为 131.2 公斤,比散养户重 5.0 公斤。综合而言,规模生猪单位成本比散养户 低 2.5 元/公斤。在销售均价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规模户生猪利润率显著高于散户。

生猪规模化有利于国家进行调控,环保政策催化进程。猪肉是我国粮食保供 的重要一环,所以保障生猪供给和价格稳定对于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近一 轮猪周期受非洲猪瘟影响,导致生猪供给急剧下降,生猪价格飙升。为了让国民 不再受高猪价困扰,国家发布了多项稳产保供政策。 农村养殖业污染严重,甚至一度超过工业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为倡 导绿色养殖,降低环境污染,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2014 年 4 月,中国人 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4 月,《水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明确划分了畜禽养殖基地,对于禁养区内的养护实行快速搬迁。 2016 年和 2017 年分别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等。养殖行业环保新规清退了许多 规模较小的养护,加速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依然较低,规模化发展仍是未来 的趋势。2022 年,中国生猪养殖业能繁母猪 CR10 为 20.4%,而美国生猪养殖 业能繁母猪 CR10 为 56.4%,其中龙头企业 Smithfield Foods 仅一家能繁母猪市 占率就达到了 19.0%。可见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仍以散户为主,行业集中度还有继 续提升的空间。

 

2.2 供需决定周期,看好消费复苏带动需求

局发生转变,或由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除了特定季节性的消费提升, 以往猪周期的形成主要受供给侧影响较大。我国畜禽养殖行业集中度低,以大量 中小养户为主,存在着“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情绪。而由于生猪生长周期较长, 从后备母猪配种到商品猪育肥出栏只要需要14个月的时间。当生猪价格抬升时, 大量散户涌入会导致一年半后生猪出栏过剩,价格下降,进而导致部分养户退出, 后续生猪供给减少。如此往复,叠加疫病影响形成了猪周期。

从 2006 年 7 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完整的四轮猪周期。以猪肉价格上涨为 起点,再从最高位下跌至低点,每一轮猪周期大约需要 4 年,较为稳定。从 2022 年 3 月,我们步入了第五个猪周期,而明显能看出此轮猪周期波动更为剧 烈,且振幅更短,11 个月便经历了一个小周期。2022 年 4 月,猪价受前期产能 去化因素开始抬升。到了 2022 年末,疫情导致短期餐饮商超消费受冲击严重, 叠加 9-10 月养殖户在猪价持续抬升影响下,增加二次育肥和压栏,猪价急剧下 挫。2023 年后续需求有望抬升。随着人们逐渐适应疫情新政,消费需求或将出 现报复性增长,带动猪价回归盈利区间。

3 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顺大势逆小势铸辉煌

3.1 多维竞争优势铸就生猪养殖全能战士

3.1.1 自繁自养一体化产业链,各生产环节精准可控

公司经过 30 年发展,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种猪扩繁、商品 猪饲养、屠宰肉食等环节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经营模 式能够将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环保运行、 质量控制、规模化经营、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食品安全追根溯源,做到高效有保障。公司在各个环节均制定严格技术标 准和质量标准,健全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体系,建立从猪肉追溯至断奶仔猪 的生猪批次质量追踪体系。现已设立宏信检测、牧信检测两家机构,其中宏 信检测已获得 CMA 中国计量认证。

疫病防控管理体系完整。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对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造成 了严重的影响,公司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公司秉承“养重于防,防重 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公司采取猪场多 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全方位疫病防控措施。 各生产环境精准可控,成本优势显著。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主要有两种 模式,分别是以牧原股份为首的“自繁自养”模式和以温氏股份为首的“公司+ 农户”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司+农户”模式在生猪育肥阶段是采取和 农户合作的方式,由农户在自有栏舍育肥,公司向其支付代养费。而“自繁自养” 模式则是公司负责养殖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可以去除代养费波动带来的影响,成 本控制优势显著。2015-2018 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略低于温氏股份, 但非洲猪瘟之后,“自繁自养”模式的成本优势显著凸显。

3.1.2 独创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助力公司产能快速恢复

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育种,成功摆脱引种卡脖子问题。当下我国普 遍从国外引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进行杂交获得三元商品猪。虽然三元 商品代生长快、瘦肉率高,但始终受到高额的引种和饲料成本制约。公司执行独 立的育种方案,通过科学化的育种技术,提高种猪遗传性能,提升养殖效率, 降低饲养成本,改善猪肉的品质和口感,为公司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同 时,公司通过进一步扩大核心种猪群的规模并提高选育标准,保持在国内生 猪育种规模和技术的领先地位。 育种产能快速扩张,种猪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2021 年公司快速成立 11 家育种公司以满足内需及面向市场,遍布全国 7 大省市,其中河南 4 家、广 西 2 家、安徽、江西、广东、陕西、湖北各一家,现在已经摆脱了对进口种 猪的依赖。截至2022年末,公司合计销售种猪34.6万头,同比增加23.1%。

开创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肉、种兼用实现“变废为宝”。2002 年 公司开始探索轮回二元育种技术,于 2006 年成功搭建体系。随着公司数十年 不断探索创新和产业格局的变化,逐步解决使用大约克及长白公猪作为父本 带来的瘦肉率偏低的痛点,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现已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 能快速应对猪价波动,更具灵活性。一方面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为 公司快速发展奠定种猪基础;另一方面,当母猪繁殖性能出现下降时,其瘦 肉率高的特点也可以当作商品猪直接售卖。2019 年,北方非洲猪瘟疫情使牧 原能繁受损严重,正式轮回二元育种助力公司能繁存栏快速恢复。 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的优点:①每代的父母代母猪都可保持杂交优势。特 别是繁殖力更强、抗逆性能更好等遗传力低的性状;②可节省父母代母猪生 产成本,无需外购父母代母猪;③可降低大量引进父母代母猪带来的疾病风 险;④有利于本场猪群适应性的提高。缺点:①复制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纯种 群,不断选育通过世代的积累优化族群;②适合自繁自养,要从商品猪选育,而 农户合作模式的商品猪属于农户,难以持续开展工作。

 

3.1.3 合理化产业布局,梁源采购优势显著

饲料原材料是生猪养殖成本的大头,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接 近 60%,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豆粕等。2021 年以来主要饲料原材料的采购均 价随市场行情变化大幅上涨。但公司产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粮食主产区,原 材料采购价格显著。其中在河南省最为集中,生猪产能占比 35%左右,黑吉辽蒙 区域占比约为 20%,山东省、安徽省占比各约 10%,江苏、湖北等省占比各在 5% 左右。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21 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 产量的 45%左右;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2021 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 9.6%,生产小麦 3802.8 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 27.8%,位居第一。

针对性布局产能,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2021 年,为优化原料供应结构, 公司针对区位优势进行饲料产能布局,快速建成 13 家粮贸公司,且大多围绕粮 食主产区。保障公司生猪养殖饲料原料专业供应的同时,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 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采购渠道不断丰富,粮食供应维持稳定。公司积极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达成 战略合作,优化供应商结构;同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推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稳定粮食供应。公司成立国际贸易团队,积极开拓全球采购新渠道,适时进行进 口替代,增加未来的竞争优势。

 

3.1.4 多样化饲料方案,灵活选配绿色降本

多样化饲料方案,择机选配降低成本。公司在拥有“玉米+豆粕”型、 “小麦+豆粕”型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大麦、原料加工副产品的应用 技术,实现了对原料的充分应用。公司可以根据原材料的性价比及时调整饲 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2021 年玉米和豆粕价格快速上涨,公司利用自身配方优势迅速做出调整,继 续减少玉米和豆粕在饲料原材料中的采购占比,以性价比更高的小麦和稻谷 混合物替代。2021 年玉米和豆粕采购量占比 16.8%和 9.0%,同比-50.3PCT 和-0.6PCT;小麦和稻谷混合物采购量占比 51.8%和 22.4%,同比+29.5PCT 和+21.3PCT。2022 年初随着玉米价格回归低于小麦区间,公司加大玉米采 购力度,2022 年 Q1 玉米采购量占比达 69.0%。

低蛋白日粮配方,实现绿色降本。牧原股份自 2000 年开始推行低蛋白日粮, 经过持续的探索实践,2021 年饲料中豆粕占比仅 6.9%,远低于行业水平 15.3%。 2020 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我国猪饲料产品平均蛋白水平为 15.7%,豆粕在饲 料中占比约为 17.7%,低蛋白日粮的应用有效降低饲料中的含氮量,从而减少养 殖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的氧化亚氮的排放,头均减少 1.5kg 氮元素摄入,氮减排 6.06 万吨,合计减少 37.86 万吨蛋白使用,相当于减排温室气体 11.11 万吨二氧 化碳当量,节省大豆约 108.17 万吨,节省土地 832.05 万亩。 差异化营养配方精准饲养,料肉比显著低于同行。针对不同品种、不同 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生猪,公司采用多阶段精准营养配方技术,依据不同季 节、猪群及生产性能运用析因法,建立设计了 6 大类 59 种动态营养模型,为 猪群提供最适营养。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在养殖场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 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营养供给。截至 2022 年 12 月,公司 育肥阶段料肉比在 2.9 左右。

 

3.1.5 智能化现代养殖模式,养殖效率不断提升

公司通过研发智能猪舍、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为 猪群提供高洁净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同时,公司通过人工 智能技术,建立猪病预测模型,实现疫病实时监测与有效控制,养殖过程数据自 动采集与分析,对部分猪病进行提前预警,辅助兽医进行远程诊断。养猪装备的 不断升级,极大的提高了人工效率。在育肥阶段,公司 1 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 2,400-3,600 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生产效率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截至 2023年1月,公司生猪全程成活率从2022年初80%左右大幅提高至86%以上; 育肥猪日增重从的 600g 左右提高至 750g 以上。

智能猪舍:作为商品猪一生待得最久的地方,猪舍的优劣对于养殖效率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一个优秀的猪舍可以复制迭代、循环使用,对于企业可谓 是一劳永逸。故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自 1992 年创业起就开始研发第一代猪舍, 历经 28 年终于在 2020 年成功研发投产第二十三代空气过滤猪舍,借用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防病毒、防疫病、防菌臭的“智能化三防猪舍“。

智能饲喂:公司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系统一键启 动,自动运行,所有饲料采用 85°C、8 分钟(调质保持 3 分钟+保温仓保温 5 分 钟)的高温延时灭菌工艺,灭菌温度实时在线监控、分析、处理,保证高温灭菌 效果;灭菌后的高温饲料经过三级过滤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后,使用密闭饲料罐车 运输至养殖场集中料罐,再次使用管链密闭输送至饲养单元,实现全程无人为接 触,饲料生物安全零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公司搭建了饲喂信息化系统,实现对 饲料质量、采食情况和猪群生长性能的监控、分析、反馈,保证饲料品质、营养 精准供给,猪群健康生长。

全球最大的饲喂机器人,集饲料加工和饲喂于一体。机器人结构分为大脑主 机和作业臂,主机高 38 米,臂展 2365 米,作业面 132 万平方米,年加工饲料 72 万吨,与 7.5 万个智能终端协作。机器人搭载智能饲喂系统,可自动收集生猪 采食量、饮水量等信息,依据猪群生长曲线,分析猪只健康情况,一天一配方, 精准饲喂,实现养猪新突破。

 

智能平台:牧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转变业务模式,围绕猪肉 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搭建起涵盖饲料、 养殖、屠宰三大业务的智能物联网平台, 实现整个业务链条数据互通,全面覆盖集团—区域—子公司—场区—单元五级, 整合业务数据与权限实现个性化智能管理,并在提供设备监控、智能识别、报表 分析、 智能评估、生物安全、数据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延伸新应用,服务生 产,实现猪肉生产管理精细化及决策智能化。

3.1.6 注重人才培养,广泛招贤纳士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牧原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公司创始人 秦英林先生与杨瑞华、褚柯、李彦朋、张玉良等一批行业经验丰富、理论功 底扎实的技术骨干。而公司快速的规模化进程、育种育肥技术、智能化养殖 模式,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牧原搭建开放的事业平台,面向全球广纳信 息智能技术、育种、兽医、营养、土木工程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坚持“品性纯正,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选人理念与“内方外正,坚守原则;诚实守信,勇担责 任;乐于分享,甘于奉献”的用人理念。 员工人数不断增加,高学历人才增长迅速。2016~2021 年,公司员工人 数从 1.7万人增长至 13.8万人,CAGR 为 50.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从 0.2 万人增长至 1.7 万人,CAGR 为 50.1%。

 

注重员工培训,机制体系完善。公司结合员工需求及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完 善培训机制和体系,为员工提供丰富且多样的学习资源,建立全方位的成长和发 展计划。2021 年,牧原员工培训支出超 1.28 亿元,培训覆盖比例 100%,员工 年人均培训时长为 75 小时。秉承“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循环赋能“, 坚持开展拜师大典为每位新员工匹配品性纯正、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 作为师傅。截至 2021 年末,牧原共给 7 万名徒弟成功匹配 2.5 万名师傅。

3.2 顺大势逆小势,规模扩张有序推进

顺行业规模化进程之大势,逆周期下行之小势。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凭借 其深耕生猪养殖行业数十年的经验和对猪周期的精确研判,确立了公司“规模化 扩张”的发展战略。即顺应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的大势,不断提升规模,扩 大出栏量。在猪价上行阶段兑现收益,在猪价下行阶段利用前期的收益反补企业, 并逆势加码继续扩产,用规模优势抹平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公司分别在 2014 年扩建 80 万头生猪产能、2017 年扩建 207.5 万头生猪产能、2018 年扩建 210 万头生猪产能、2021 年扩建 677.3 万头生猪产能,多次扩建均处于猪价下行期。

公司上市后,融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切实解决了公司成长面临的资金问题。 公司多次通过一般中期票据、一般公司债、超短期融资债券、可转债和非公开发 行股票等多种方式获取融资。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公司新增非公开发行股票募 集资金 60 亿元,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效缓解了公司兴建产能过快带来的现 金流问题。

规模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出栏增速行业领先。对标行业另一生猪巨头温氏股 份,牧原上市后出栏增速明显更高,并在 2020 年成功完成出栏量的反超。规模 优势助力公司在行业周期下行阶段,仍能凭借规模增长弥补猪价低迷带来的影响, 获得超越同行业的稳定收益。以最近的一个生猪周期为例,2021 年,在生猪价 格进入下行周期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大背景下,各家猪企生猪业务毛利率均 跌至负值,唯有牧原股份一家独领风骚,生猪业务毛利率仍高达 17.5%。

 

2022 年,生猪市场可谓是大浪淘沙,变幻莫测,一年内就出现牛熊交替。 在 2022 年最新公布的 16 家上市猪企业绩预告中,以归母净利润均值计算,11 家实现盈利,5 家出现亏损。其中,牧原股份头均净利润为 212.4 元,叠加其 6,120 万头的超大出栏量,实现归母净利润均值 130 亿元,远远将其他猪企甩在 身后。我们认为公司能实现规模化发展战略,并保持盈利始终贯穿牛熊,得益于 其三十年坚守打造的超强核心竞争力。

3.3 产业链上沿下拓,进一步丰富融资手段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屠宰业务。2018 年非洲猪瘟后,国 家为更好防控疫情,稳产保供,多次发布生猪调运活动政策。2019 年,国务院 办公厅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其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 要求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 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牧原积 极响应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的政策引导,延伸产业链,快速发展屠 宰业务。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公司已投产 10 家屠宰厂,投产产能合计 2,900 万头/年。未来屠宰肉食板块将继续按照现有养殖产能进行匹配规划,在养殖产能 密集区域实现屠宰产能的基本覆盖。 科技化保障食品安全,定制化提升用户粘性。牧原采用国际一流的屠宰工艺, 引进全球先进机械设备,通过科技创新, 保障猪肉产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放 心肉”。牧原猪肉产品达 200 余种,质优量大,品类齐全,销售范围覆盖全国 22 省(区)77 个城市。此外,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专属团队服务 等,提升客户合作体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现已与近万名客户展开合作,得 到荷美尔、九田家、永辉、盒马、叮咚买菜等客户高度认可,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继续降本增效,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兽药领域。2016~2021 年,公司药品 及疫苗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例从 10.9%持续下降至 5.2%。生猪头均药苗费用整 体也呈下降趋势,但 2021 年略有上升,为 79.2 元/头份,我们判断主要系当年 生猪出栏增速较快,兽药费用提升所致。2022 年 4 月和 7 月,公司分别与中牧 股份和联邦动保成立兽药公司,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强兽药领域成本控制能力。 殷实的土地资源保障规模增长,新拓融资渠道满足长期资金需求。目前公司 已储备超过 1 亿头养殖产能的土地资源,未来持续的规模化发展不受土地制约。 2022 年 12 月 12 日公司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借此优化资本结构,补充 资本金,满足公司长期发展资金需求。同时发行 GDR 可引入更多国际化、长期 投资者,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4 盈利预测

1) 生猪养殖业务

出栏量:截至 2022 年底,公司预计养殖产能能够达到 7,500 万头左右。此 外,公司土地资源充沛,已储备超过 1 亿头养殖产能的土地资源。随着公司后续 产能的持续投放,我们预计公司出栏量有望继续上升。销售均价:2022 年末至 2023 年初,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成本线以下,主要系 2022 年 9~11 月市场对后 续猪价预期较高,出现大规模压栏和二次育肥,叠加疫情导致消费断档所致。结 合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较充裕,我们预计 2023 年上半年猪价以底部震荡为主, 后续随着消费需求复苏和产能下滑,猪价有望出现反弹。盈利能力方面,随着未 来饲料价格高位下滑趋势和公司养殖效率的不断提升,结合对生猪价格的判断, 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综合上述假设,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生猪 养殖业务实现收入 1,197.6、1,385.8、1,662.2 亿元,CAGR 为 17.8%,对应毛 利率 18.3%、22.5%、25.8%。

2)屠宰业务

2019 年,公司开始从事屠宰加工业务,随着公司屠宰产能逐步投产和屠宰 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上行。而且公司近两年重点发展屠宰 业务,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公司已投产 10 家屠宰厂,投产产能合计 2,900 万 头/年,营收有望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方面,随着疫情退散后的消费复苏,2023 年公司屠宰业务有望实现盈利平衡,但屠宰整体是一个微利行业,毛利率绝对上 升空间有限。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屠宰业务实现收入 101.5、152.2、 197.9 亿元,CAGR 为 39.6%,对应毛利率-2.0%、0.0%、0.5%。

3)贸易业务

贸易业务主要进行饲料原料销售等业务,是公司灵活调配生猪养殖饲料供应 的一种手段,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较小。2021 年,为优化原料供应结构,公司 针对区位优势进行饲料产能布局,快速建成 13 家粮贸公司,未来营收增长较为 稳定。盈利能力方面,饲料原料产品溢价并不高,市场价格差异不大,并非公司 主要盈利来源。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屠宰业务实现收入 39.0、46.8、 56.1 亿元,CAGR 为 20.0%,对应毛利率 1.0%、1.0%、1.0%。

从整体费用情况来看,2021 年由于生猪出栏量增速过快,需要进一步加大 销售渠道建设、销售人员扩张,故销售费用率有所上升。而随着公司销售经营状 况逐步稳定,销售费用率将回归合理水平,故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公司期间费用率 将保持稳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乔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