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经济 >

广西保护本地土猪基因 育出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图)

时间:2015-07-20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佚名


  落户南宁的德保黑猪
  
  德保黑猪曾经与巴马香猪一样驰名八桂,然而这一广西特色猪种如今却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整个德保县仅存300多头母猪,且全部用于杂交配种,连一头纯种公猪都找不到了。
  
  为了保下德保猪的血脉,广西畜牧研究所用一年多的时间到处寻访,终于找到15头自成种群的德保猪。它们于2009年年底抵达南宁,成为宝贵的“活体基因库”。
  
  地方土猪“式微”的另一面,是红红火火的“洋猪”种源市场。记者近日在采访德保猪保种项目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生猪品种“土洋之争”背后的故事。
  
  德保猪“香火”难继
  
  广西有七大地方猪种:陆川猪、隆林猪、德保猪、桂中花猪、环江香猪、巴马香猪、全州东山猪。其中,德保猪以全身黑色、体型较大、头吻尖长的特点而“独步猪群”。在外来种源冲击下,德保黑猪种群在近20年间迅速减少:到2005年底德保县存栏母猪仅有397头;到2006年末全广西仅剩2858头,已近灭绝边缘。
  
  2009年,农业部把德保猪列入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要求广西保存德保猪的优秀基因,广西畜牧研究所承接了这一任务。实际上,早在2008年,该所就已经着手组建德保猪保种核心群,但难度之大超乎预想。
  
  “在德保连一头纯种公猪都找不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副主任潘天彪说,当地农户只留母猪,用来跟外来猪种杂交,几代繁衍下来,纯种公猪已销声匿迹。专家们把最后的希望放在大山深处的瑶寨,那里跟外界接触不多,或许能留下德保猪的一线“香火”。
  
  经过几个月寻访,专家们来到德保县东陵乡石山地区的一个偏远山村,这个小村不通汽车,人要走4个小时山路才能进到村里。在这里,专家们终于发现了几头纯种公猪——主人还正准备把它们“处理”掉,因为杂交猪的风气也刮到这里来了。听完专家说明来意,主人连连摆手:“想要猪苗,还得等下一胎,现在母猪已经配上杂交种了。”
  
  又过了半年,这些德保公猪才得以站了一班“岗”。等新生的纯种小猪在当地长到3个多月大,研究人员才把猪群小心翼翼地接回南宁,进行异地保种。这批猪共15头,有3个家系(即3代之内无近亲血缘关系),它们将承担起为整个德保猪种族“传宗接代”的任务。
  
  今年1月20日,记者到广西畜牧研究所探访这3个黑猪家族的时候,它们还正在严格的隔离检疫中。为了防止水土不服,饲养员给它们调配的食物完全“原乡原味”:农家潲水、洗菜水、农副产品下脚料、米糠,希望这些来自山区的“客人”能尽快适应南宁的环境。
  
  洋猪种攻城略地
  
  挤压德保猪等本地土猪生存空间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三元猪(即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俗称“杜长大”)。这些外来猪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成为我国快速推广的主要良种。
  
  在武鸣县双桥镇,记者看见,十几名农户在一家猪品种改良推广站的门口排成了长队,每个人的手里都提着一个保温壶,里面放着刚从冷饮摊买来的袋装冰水。他们是来买猪冷冻精液的,品改站提供的良种猪精,都来自于“杜长大”种猪。
  
  “我现在都不养公猪了,直接来买猪精就行。”农户老陆告诉记者,他做猪苗生意,养有十几头母猪,以前还留着公猪自己配,如今都用冻精了——一是因为国家对猪精有补贴,二是因为良种猪精确实好,“养出来的猪屁股肥肥圆圆,长肉快,瘦肉多”。
  
  记者经过了多道消毒程序,才得以进入一家种猪取精站。该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种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高昂。如今带有国外血统的三元杂交猪是市场消费的主力。至于纯种的地方土猪,已经几乎没有人养了,“同样长一公斤肉,三元猪只用3公斤饲料,土猪要用4公斤料,养土猪当然亏本”。
  
  三元猪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就是生长快。广西畜牧研究所所长黄敏瑞说,三元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大力推广的。当时的背景是生猪产量低,总量供应不足。而三元猪出栏快,能满足居民对猪肉的大宗消费需求,因而得到快速发展。“比如德保猪这样的土猪,长3个月才20多公斤,要养8~10个月才出栏。三元猪一天就能长800多克,半年不到就能出栏了”。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德保黑猪遍布德保全县,而如今却濒临绝迹的原因。
  
  但是,随着生猪市场供求矛盾的解决,居民对猪肉的“量”满足了,对“质”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人怀念起风味更佳的土猪肉。黄敏瑞说,这和禽肉市场的发展一样,当年快大鸡很流行,现在大家更愿意选择土三黄鸡。
  
  土猪味美却太肥
  
  “乡下的土猪肉就是比城里的好吃!”很多市民认为土猪肉“好吃”是因为养的时间长、喂的饲料少,并不清楚猪的品种也是决定猪肉是否好吃的关键。
  
  潘天彪说,德保猪、陆川猪等本地土猪吃起来香甜细嫩,主要是因为土猪是脂肪型的,猪肉所含的肌间脂肪多,“横切面是雪花状的,呈大理石纹路,密布着细细的肥肉条,所以吃起来很细腻”。而洋猪是瘦肉型的,肌肉纤维粗,煮出来容易老,吃起来留渣。
  
  土猪肥肉太多,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洋猪能有62%以上的瘦肉率,土猪瘦肉率只能达到42%。意味着100公斤土猪,只能卖40公斤瘦肉,剩下的60公斤肥肉怎么卖?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肥肉呢?
  
  黄敏瑞认为,土猪肉不能与洋猪肉一样走大众市场之路,因为它的产量、瘦肉率无法与洋猪相比,走品牌猪肉的道路是可行的,“现在洋猪瘦肉20元/公斤,土猪肉要卖到两到三倍的价钱才能维持”。
  
  记者了解到,在沿海发达地区,品牌土猪肉的平均售价高于洋猪肉25%左右。广东某品牌土猪肉价格甚至高出洋猪肉80%。猪肉消费的结构化趋势已经显现。
  
  在南宁也有了一些品牌猪肉专卖店,但由于供应量有限,很多都是早晨开门,上午就卖得差不多了。记者在其中一家店碰到失望而归的市民吴女士,她在抱怨土猪肉供应量不足的同时,也觉得品牌肉“太贵,天天吃可吃不起”。
  
  潘天彪说,要解决猪肉“质”与“量”的矛盾,就要从开发新的猪种入手,而德保猪等地方猪种的基因,将是那把开锁的“钥匙”。
  
  宝贵基因不可丢
  
  “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现在主流品种都掌控在外国手里,每隔几年就要从国外引一批种回来。一旦发生种源危机,我们就会很被动。”黄敏瑞一语点出保种的意义所在。
  
  目前,除了德保猪和隆林猪状况稍危外,其余几个广西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还是不错的,如陆川猪、巴马香猪等已有保种场,经济利用的前景也看好,已经有了多个相关的猪肉产品品牌。广西畜牧研究所将把这些猪种都引回来进行保种开发。
  
  据介绍,本地土猪有很多优良基因是洋猪所没有的,比如耐粗饲、免疫力好、产仔多、可以生态放养,不像一些洋品种易生病、不喂精料就不能繁殖。目前该所研究的方向就是在保存这些优秀特性的同时,引入其他猪种的优点,把本地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提高,培育出一个适合本地的新猪种。
  
  目前,广西畜牧研究所在这些方向已取得了不少经验,该所利用杜洛克公猪与陆川母猪杂交出的“桂科1号”猪种,在保持了较多的肉质脂肪的同时,瘦肉率还比陆川猪提高了20%。黄敏瑞说:“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本地禽畜资源,才能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如此才能在世界的种源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