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 > 行情资讯 >

全球粮食危机再敲警钟

时间:2012-08-1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世界正处在严重粮食危机的前夜,但鲜有证据表明政治领袖们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件有多严重”,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先生在7月29日的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上写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人们有理由对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和价格担忧。

  8月6日,联合国下属的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7月《稻米市场监测》报告中下调了全球水稻产量预期。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稻谷总产量将达到7.245亿吨(4.831亿吨大米),比4月份的预测少780万吨。粮农组织认为7月中旬南亚季风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减少22%,可能导致印度、柬埔寨、台湾地区、朝鲜、韩国和尼泊尔的产量下降,从而导致2012年产量下降。

  同一天,位于美国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发表了一篇由所长樊胜根(Shenggen Fan)签名的公告,公告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席卷了大半个国家,受此影响美国大豆和玉米作物产量大减,或将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这些看上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的片段,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全球正在酝酿一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严重”——这是莱斯特·布朗在《卫报》文章的标题。樊胜根博士在8月8日接受美国之声(Voice Of America)采访时也是这样提醒读者:“我们正在经受高频率和高强度的极端天气侵袭,灾难不光发生在美国,俄罗斯也遭遇了旱灾,中国出现了旱涝灾害,若季风使印度水稻减产,所以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全球粮食生产”。

  贫困人口成最大受害者

  粮农组织《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生产有所提升,非洲的产量可能会实现最高3%的增长,澳大利亚的稻米产量比去年高出32%,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圭亚那、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南美国家的产量前景也不错。但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产粮区面临考验:整个拉丁和加勒比地区减产7%,亚洲整体仅在上年基础上增加0.4%,东欧干旱天气降低了俄罗斯等关键粮食出口国的小麦产量预期,美国中西部干旱是1988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灾难和减产预测的直接结果是价格飙升。芝加哥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在过去两个月已经飙升了50%。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格莱贝尔(Joseph Glauber)说:“本月的降雨状况对于大豆等作物来说可能证明是决定性的。”但8月7日美国中西部降雨缓解农作物旱情的利好消息,仅使交易价格略低于记录高位。大豆价格自6月中旬已经上涨了近30%,但价格仍比上月达到的记录高位低9%。

  这次受自然灾害的国家都是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大国,它们产量和需求的变动都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美国、印度和俄罗斯干旱造成的农业减产必然会让世界粮食供应趋紧、价格上行。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以以上粮食作物为主要的生存口粮,因此是最易受粮食价格上涨冲击的群体”,樊胜根在8月6日的公告中说。粮食价格上涨对贫困人口伤害的担忧还来自上任一月有余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美国干旱将加大价格波动,从而导致世界贫困人口饥荒蔓延,进而威胁到社会稳定以及增加政府压力”?

  目前,并没看到全球正在遭受的自然灾害有缓解的迹象,加上全球部分粮食作物持续上涨,或者高位运行,目前已经在全球政府层面和政策层面引起关注。

  对中国影响有限?

  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中国有何影响?对此,各方看法不一。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在7月末一次会议上表示,并不担心美国和其他国家自然灾害对中国的影响。

  更乐观的看法认为尽管粮食进口增幅较大,但是绝对量并不大,特别是与国内粮食产量相比,进口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中国一贯坚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国内农产品市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会过多受到外部影响。《环球时报》的一篇评论甚至提醒读者:“别被国际粮价暴涨言论忽悠”。

  乐观者的信心来自中国粮食八连增的事实,另外夏季粮油喜获“九连丰”,夏粮总产达2599亿斤,比上年增加71亿斤,冬小麦实现60多年来首次“九连增”。但有专家提醒,中国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暗藏隐患,由于人口增加、人们饮食结构变化等原因,国内粮食缺口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逐年增大。7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口重点商品数据显示,在所有33大类商品中,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进口量同比增幅最大。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认为,“八连增”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43070万吨水平上实现的,2003年是中国20年来粮食产量的最低谷。目前,粮食单产增长速度减缓,背后掩藏隐忧,表明我国科技成果缺少创新突破,尤其缺少关键技术、关键措施的重大突破,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开宇博士告诉记者,关于粮食预期产量下降的影响,对国际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可能有较大影响。但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需要看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另外,中国是水稻重要出口国,因此关注重点应该是玉米等饲料粮。

  做更长远的准备

  中国既是粮食贸易的大国,还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粮食产量下降预期?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提出的几条建议值得中国关注:适时观测粮食市场、停止再用玉米生产甲醇燃料、避免贸易粮食禁运和购买恐慌,以及使用国家储备粮食。

  粮农组织下调全球水稻产量预期后,世界粮农组织司长何塞·格拉吉亚诺·达希尔瓦则提醒关注高食品价格给生活造成的困难,他呼吁加倍努力以减少饥饿人口,并提高可持续生产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们。高粮价会刺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开放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这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OECD和粮农组织建议私人领域承担农业发展领头的任务,而呼吁政府促进农业实践,创造争取的商业、科技和法律环境并强化农业创新体系,政府应当减少对农业的贸易限制,减少扭曲农业生产和投资的国内支持政策。

  吴敬学认为,目前我国稻谷、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单产分别仅为美国的75.4%、51.8%和55.7%,这说明我国三大作物的单产增长潜力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如果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总产可以提高30%以上。我们应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免受粮食危机的影响。
 

(责任编辑: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