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猪病 > 寄生虫病 >

猪棘球蚴病

时间:2012-07-20 来源:中国种猪信息网 作者:佚名


    猪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由带科的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绦期幼虫棘球蚴(Echinococcus unilocularis)寄生于猪、羊、牛和人的肝、肺等器官中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通常呈慢性经过,危害严重。分布比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国,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多般是本病流行的自然疫源地,德国巴伐亚猪的感染率 4.9%~12.8%,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而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也有报道,新疆北部猪感染率23.71%,上海和福建等地屠宰场有零星发现。

    猪棘球蚴病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猪等家畜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犬与犬科动物为终宿主,细粒棘球绦虫很小,全长2~6mm,仅有1个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寄生于犬、狐、狼等小肠,随犬粪可排出大量孕卵节片和虫卵,污染饲料、饮水源和牧场,成为家畜感染的主要原因。猪经口感染后,六钩蚴逸出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停留在肝内,一部分观察到达肺寄生,少数到其他脏器,约经5~6个月发育为成熟的棘球蚴,棘球蚴呈囊状,直径通常为5~10cm,也有大至50c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生发层上有原头蚴和生发囊,它们也可脱落于囊液中。犬食入棘球蚴后,在小肠内经7周发育为成虫。犬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重要的意义。本病在牧区感染严重,由于牧畜种类多,接触感染机会多,导致流行普遍。临诊症状 寄生数量少时,表现消瘦,被毛粗糙逆立,咳嗽等症状。多量虫体寄生,肝、肺高度萎缩,患畜逐渐消瘦,肋下出现肿胀和疼痛,终因恶病质或窒息而死亡。猪的症状不如牛、羊明显。

    病理变化

    猪常见于肝、少见于肺和脾。剖检可见肝、肺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找到棘球蚴,囊泡周围的实质萎缩。也可偶然见观察到一些缺乏囊液的囊泡残迹,或干酪变性和钙化的棘球蚴及化脓病灶。 实验诊断 以免疫学检查为主,国内已有10多种方法。多数用透析棘球蚴囊液做抗原,也有用亲和层析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来浓集和分离,活的或死的原头蚴都能作有效抗原。ID简便,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一般准确率在70%,CF一般阳性率约50%~80%,有多种假阳性反应。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快速简便,检出率为83.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还有酶联金黄色葡菌A蛋白酶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亲和素-生物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由于这些试验均有不同水平的假阳性和阴性,因此,Ballad提出同时在2~3种方法中出现阳性反应是本病可靠的诊断指标。张京元(1990)报告对8种免疫诊断方法的比较,ELISA和ABC-ELISA敏感性最高,其次是IHA和IFA,AGD最差,特异性以E-CIEP最高,认为以E-CIEP,IHA和ELISA三种试验结合应用是诊断本病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可靠方法。

    猪棘球蚴病防治措施

    治疗

    对棘球蚴病可试用吡喹酮、甲苯咪唑及丙硫咪唑药物,但应多次治疗。

    综合性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屠宰猪的兽医卫生检验及屠宰场的卫生管理,发现棘球蚴应销毁,严禁喂犬。

    扑杀野犬、牧犬定期驱虫,吡喹酮5~10mg/kg体重,一次口服。氢溴酸槟榔碱1~2mg/kg体重,饥饿12h后给予。驱虫后要收集犬粪,彻底销毁。

    强畜牧卫生管理,保护好饲料、水源不被犬粪污染。公共卫生 人体感染主要是接触病犬或食入蔬菜及其他食物上的虫卵而来,所以,要严格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尤其是儿童更要小注意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