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论文集 >

制定育种场种猪育种方案之我见

时间:2012-06-25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作者:彭中镇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农办牧[2009]55号)(下简称《计划》)的“保障措施”中要求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制定实施育种方案。《<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 实施方案》(农办牧[2010]10号)(下简称《计划实施方案》)的附件2“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试行)”规定:要有明确的种猪选育方案。《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试行)》(牧站(牧)[2011]28号)(下简称《核心场管理办法》)要求核心场与联系专家共同制定本场种猪选育方案和育种工作实施计划。根据上述文件精神以及笔者制定、参与制定和修订有关猪育种方案、计划的体会,结合现代育种技术要求,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提出有关制定育种场猪育种方案(下简称《方案》)的看法与建议,供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其他外种猪育种场参考。
1 从对《计划》的解读到对为何要制定场内育种方案的理解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全国性生猪改良计划,它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猪遗传改良事业在组织工作、宏观调控上得到极大加强,已发生质的飞跃,是我国猪育种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应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我国生猪育种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计划》及其配套文件《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6项关键建设内容:①遴选和建设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以其作为开展生猪联合育种的主体力量;②组织开展种猪登记;③建立种猪性能测定体系;④开展场间遗传交流,提高场间种猪的关联性(connectedness)程度,为逐步实现种猪的跨场联合遗传评估[即“跨群遗传评估(across-herd genctic evaluation)]和场间性能比较、跨场选种创造条件;⑤建设用于核心育种群公猪精液交换以及用于社会化遗传改良与生猪良种补贴的两类种公猪站;⑥支持地方猪种的保护、选育与利用。根据笔者对《计划》精神的粗浅领会,《计划》的指导思想似可用“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一个重点、两个基础”来概括[1]
笔者对《计划》的目标的学习体会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种猪“引种依赖”现象,以及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出栏率、胴体重、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商品猪头数和猪肉量)和生猪育种组织工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的情况,为逐步摆脱对国外种猪的依赖,创导走“适度引进、改造创新、自主选育、形成特色”的瘦肉猪改良之路;通过着力推进前述6项关键性建设,力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瘦肉型纯种核心猪群和较高的种猪质量,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中国特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猪群,从而实现我国种猪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同步提高全国生猪生产水平和养猪综合效益,形成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的国内猪肉产品市场。
  《计划》贯穿的一条主线是联合育种。联合育种的实质与最高层次是实现种猪的跨场遗传评估,即育种值的跨场比较、跨场排序与选择。这等于育种群规模的成百倍扩大。①由于未来参与联合育种的各场种猪其主要性能可作比较,“顶级”或“顶尖”公猪(top boar)的培养、选拔也就变得相对容易、相对有成效,它们出现的几率将大大提高,大型种公猪站(大型猪AI中心)所需要的“顶级”公猪的来源及其对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便有了基本保证,加上具有可比性的性能记录的后代头数大为增加,AI公猪的动态(遗传)评估与再次选种将成为可能,核心场也将会主动配合大型种公猪站所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域内的多个场“使用共同的AI公猪” 的新举措,这不仅能加速种猪与商品猪群的改良,而且能大大增强场间的遗传关联(遗传联系)。②由于各核心场育种群的整体性能即平均遗传水平可直接相互比较,加上其育种群“系谱登记与性能登记过的种猪比例”数据有说服力,对各场育种工作水平的提高也将有大的推动。
  《计划》实施中的重点,无疑将是遴选与建设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计划》中所列主要任务、技术指标、主要内容以及保障措施,都把对核心场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所占据的篇幅也很大。《核心场管理办法》及国家近期出台的举措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计划》的两项基础工作是:种猪性能的场内测定以及公猪的遗传选择,这两项工作之所以成为基础工作请参见文献[1],在此不予赘述。
从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定本场猪育种方案的必要性至少有下列三点。
1.1 以全国性《计划》的贯彻落实为契机,结合本场场情制定育种方案,能帮助我们总结好正反两方面经验,进一步理清办场方向、思路与路径,提升对猪育种工作特点、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能增强改良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发展观念与创新思维,摆脱急功近利观念的束缚[2],走出“各自为政”、“闭关自守”的阴影,拿出敢于承担的魄力,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安排、部署好今后一段时期本场落实《计划》的措施、撰写好《方案》。
1.2 《计划》通篇体现国家对核心场的期望与高度关注,《计划》既对核心场进行“动态监管”,严格要求,又全力予以支持,表示生猪产业政策将适当向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倾斜。《核心场管理办法》更规定:核心场“优先享受《计划》相关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优先使用遗传交流优秀公猪精液”。核心场无理由不用心制定好本场育种方案以及年度育种工作计划与总结。
1.3 制定本场种猪育种方案的过程也是学习《计划》、动员团队、统一认识、凝聚资源的过程,是提高企业领军人物与领导层生猪遗传改良组织工作水平的良机,有利于加快育种场建设的步伐,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案》本身也是企业育种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制定育种场种猪育种方案的基本要求
2.1 《方案》应找准定位。内容的安排,要体现从全国大局出发、勇担《计划》所赋予的重任;体现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种猪年遗传进展的统一;体现近期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2.2 猪群健康是种猪企业的生命线,关系到种猪企业的生存,是搞好育种工作的前提与根本。在《方案》中,在健康养猪与疫病防控方面,应有得力措施。
2.3 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育种群的基本情况,这是制定好《育种方案》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为尽可能写出具体、紧密结合本场情况、可操作性强的《育种方案》奠定基础。
2.4 把育种工作本身的重点与难点突出的放在:开展持续、科学的生产性能测定,以及配合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开展种猪登记,按时上传相关育种数据与记录,完成遗传交流配种计划的拟订与执行,确保测定数据、上传数据与场间遗传交流的真实性。
重点还体现在:① 对整个育种群的选育上,实行点面结合,建议从育种群中筛选出核心群,作为重中之重进行选育。②在品种上,建议一个育种场重点选育一个品种,最多两个品种。
2.5 严肃对待《方案》的制定。本场领军人物(法人代表)要亲自动手,带领团队花大力气去完成,这不仅关系到《方案》本身质量与效力的提高,也便于法人代表及早与育种主管进行沟通。人才强场、科技办场极为重要,稳定和引入技术人才措施要适当反映在《方案》中,要完善有利于推动全场员工关心育种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具体考核办法。、
2.6  定期总结核心群的育种成效,其最终成效还要看扩繁群、商品群的变化。要注意总结、提升育种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反映到修订的《方案》中。《方案》应可反复修订,使其精益求精,使之更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场需要,更加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能反映现代育种科技的应用,并不断提高可操作性。
 
3 育种场种猪育种方案体例
  “体例”指文稿的组成部分与顺序,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内容与要求。畜禽育种方案由于无定规可以遵循,仅根据笔者的看法列出供参考。
3.1 企业基本情况(含企业简介,育种群品种、规模、来源、血统数简况,公猪站与性能测定站(舍)简况,育种相关设施设备,企业业绩)。
3.2 育种群现有基础的调查分析
3.3 育种目标
3.4 育种方法
3.5 引种
3.6 核心群的组建
3.7 选种方案
3.8 选配
3.9 父系和母系的选育,配套系的培育与利用(可参见文献[2,4,5],配套系的培育最好与兄弟场结合进行。根据情况此节可写可不写,或部份写入)
3.10 标记辅助育种(含标记辅助选择、标记辅助基因渗入、基因组选择)的应用
3.11 育种群主要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可参见文献[4]
3.12 核心群遗传进展向商品群传递的措施(可参见文献[2,3,4]
3.13 场内公猪站的建设与场间遗传交流(可参见文献[5]
3.14 营养方案与饲养管理
3.15 健康养猪、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
3.16 种猪推广、销售策略(含优质优价)与售后服务
3.17 育种部门设置(如育种部、育种中心等)、技术人员配备与培训
3.18 保障措施(含组织领导机制、管理(含精细化管理)办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产学研结合等)
3.19 附件
 
4 就体例中的某些组成部分的看法及意见
4.1 关于育种群现有基础的调查分析
也就是首先要摸清育种群的家底。身在育种群工作的技术人员,对育种群家底不一定了解得十分清晰全面。建议摸底内容与步骤为:
4.1.1 全场繁育体系(含宝塔形繁育结构各层次猪群及场内公猪站、性能测定站)的总体情况分析。
4.1.2 各品种育种群的遗传基础的广泛度,即血统数。为使选种收到实效,最忌讳的是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贫乏,遗传变异小。在选种实践中了解群体遗传基础广泛度最直观、能间接反映群体内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的指标是猪群的血统数主要是公猪的血统数。为此,可编制猪群系谱图,从不同角度计算平均近交系数、个体间的亲缘系数以及各个体的近交系数。
4.1.3 各品种育种群的整体质量。可通过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每年的种猪性能测定与繁殖性能以及主要性状的平均育种值和选择指数的统计结果(如有屠宰测定记录另加)来反映。饲料转化率须注明是按栏计料还是按个体计料。如同时有两种计料方法则应分别统计。如按个体计料,须说明是用什么设备、方法测定的,全场是否统一用一种设备。屠宰性状则须注明屠宰年份、日期与批次、屠宰头数与性别。繁殖性能必须分胎次(分头胎、二胎、三胎以上)统计,并注明涵盖年份、统计的母猪头数、统计窝数。所有数据必须统计“均数±标准误”,必要时须统计“最小二乘均数(LSM)±标准误”。
4.1.4 进一步从种猪个体档案中挖掘育种群中的有用信息:①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场、血统的种猪性能有无差异,有无各自特点;②有无特别突出的家系或个体(尤为公猪);③较普遍存在什么缺点?④变异程度如何?⑤分析:拟重点利用哪个家系、哪头公猪?保留什么优点,改良什么缺点?
4.1.5 集体至现场整体观察外形体质。并注意观察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场、血统种猪的外形体质特点,直至发现并记录突出个体;
4.1.6 讨论修改前面由档案得出的初步结论。写出各品种“育种群现有基础报告”。
4.2 关于育种目标[3,4,5]
《方案》中的育种目标,一般可分为育种方向与育种指标两个方面来描述。但由于选育引入品种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育种方向肯定为瘦肉型,故在《方案》中可略去。育种指标可理解为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某些选育措施使有些性状获得遗传改进而达到预计的“理想”水平时这些性状的指标。编写育种指标时,要说明起止年份,并写明某一时段结束时已达到预计指标的头数。
上面提到的性状常被称为目标性状(target traits),实际上,目标性状可分为两类,即改良性状与选择性状,改良性状指在某一时段内可获得遗传改进的性状(亦即想要改良的性状),无论是通过直接选择还是间接选择获得的,而选择性状则是指综合育种值(aggregate breeding value)估计公式和父系指数式、母系指数式中所包含的性状,是实际用来选种的性状。选择性状又被称作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on),改良性状明显多于选择性状,譬如,在我国外种猪中,对父系种猪的选择性状有达100㎏体重日龄和100kg活体背膘厚,对母系种猪的选择性状除上述两性状外,还有总产仔数。直接选择达100㎏体重日龄可间接改良饲料转化率,直接选择100kg活体背膘厚可使胴体瘦肉率得到遗传改进,像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率这些性状即为改良性状。不过,选择性状与改良性状的划分是相对的,譬如此例中达100kg体重日龄与100kg活体背膘厚也都可同时列为改良性状。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目前不能在活体上度量或不能有效度量直接用于选种的性状,但又是需要改良的性状(即改良性状),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选择性状,如肌内脂肪含量。

因此,列入《方案》中的目标性状既包括重点改良性状,又包括选择性状。但有必要在《方案》中说明选择性状是哪些。
确定选择性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或者说应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2、6]
4.2.1 属经济上的重要性状。
4.2.2 易于在活体上度量。
4.2.3 有较高(至少为中等)的遗传力。由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其群体表型值差异较接近于育种值差异,表型值的高低较能反映遗传上的优劣,因此,选择准确性(selection accuracy)较高,选择效果较好。
4.2.4 选择性状与某一改良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只有这样,对选择性状的选择才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某改良性状的遗传改进。
4.2.5 同时选择的性状不能太多,同时选择的性状越多,则每个性状的选择进展(即遗传进展)就越小。
当前在瘦肉猪育种中,为降低养猪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多生、快长、省料、瘦肉多、瘦肉品质好的猪受到欢迎,因此,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和瘦肉品质自然应成为改良性状。
由于生长速度(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饲料/增重,即单位增重耗料量)有高的遗传相关(rA=-0.75~-0.55)[2],两性状的遗传力又均属中等,因此,选择活体易度量的生长速度即可兼顾度量较困难的饲料转化率性状的改良。又由于胴体瘦肉率与超声活测背膘厚的遗传相关达-0.65[6],超声活测背膘厚的平均遗传力又较高(0.41~0.45)[6],而瘦肉率的遗传力虽高(0.48~0.54)[6],但种猪无法直接度量,故人们通过选择活体背膘厚来改良胴体瘦肉率是可行的。
日增重与背膘厚接近于独立遗传(rA=0.14)[6],对其中一个性状的选择不能代替另一性状的选择,因此,选择指数式中同时有这二个性状是合理的。
总产仔数的遗传力低(0.11)[6],且到一定年龄才表现,过去一般不将该性状作为改良目标,而现在,由于可用亲属资料通过家系指数选择法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故人们还是将其纳入了母系指数中。
体型外貌性状本身由于具有商业价值(生产者买猪是要相猪的),其组分性状有些又涉及到体质、肢蹄的结实度、适应性以及与繁殖性能有关,故宜作为选择性状(建议用独立淘汰法进行选择)列入育种目标中。
综上所述,在当前,《计划》所指出的在场内性能测定结束时,父系种猪主选达100公斤体重日龄与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母系种群再加上总产仔数是合适的。
当然,实际进行结测阶段选择时,应先根据遗传评估结果按照父系指数对父系种猪、按照母系指数对母系种猪,依指数的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参考体型外貌表现,根据设计的留种率来决定种猪的选留。
另外,对于指数中各性状的经济加权值(即经济重要性,或者育种重要性)也可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但全国的核心育种场与其他育种场必须统一执行当时的全国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方案。
注意:订指标时,必要时要注明是父系还是母系。完成指标的期限要远一些,最好到2020年。指标要留有余地,不宜过高,特别是遗传力低的总产仔数。
4.3 关于育种方法
     写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4.3.1 长期坚持生产性能测定与选择并结合精细的选配是最有效的一种育种方法,是任何育种猪场都必须采用的。总的要求是“24个字”:科学测定,准确评估,严格选留(高强度选择,尽可能低的留种率尤其是公猪),适速更新(尽可能高的年更新率和短的世代间隔),合理引种,精心选配。
4.3.2 对于高、中等遗传力和低遗传力低的性状,应采用不同的选择法进行改良。如要培育新的父系和母系,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引种与自主选育、开放与闭锁的关系。4.3.3 考虑是否要保持从国外引入时就有的同一品种中的父系和母系,是否保持来自不同国家的血缘。
4.3.4 是否结合采用标记/基因选择技术。
4.4 关于核心群的组建
建议从现有育种群中挑选出最好的公母猪组成“核心群”,在适当引种后重点对该群进行选育。原种猪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群的测定、选择和选配上。余下的组成“一般育种群”,但仍需进行测定与选择。对核心群的要求是:测定规模大,选留率小,年更新率高,世代间隔较短,选配精细,使用优秀公猪精液配种。核心群的成员组成是变化的。
一般育种群由下列优良种猪组成:①调离核心群的、用过一或两胎的母猪与其同世代的而又不想留在核心群的优秀公猪:②因失配、流产(一次)等原因未列入核心群但经鉴定为合格,并想再观察者;③一般育种群内选育出的后代。
4.5 关于选种方案
4.5.1 选种总要求
通过科学测定、准确评估、严格选留、适速更新等措施,不断筛选出遗传性能相对较优的个体补充、更新核心群,生产下一代,以提高核心群的年选择进展。再通过传递、扩散这种进展较快地改良宝塔形繁育结构中的扩繁群和商品群。
4.5.2各阶段的选择
① 初选(30kg前)——测定猪的确定。除体重过小、发育不良、不具备品种特征要求、同窝产仔数过少,同窝仔猪有遗传疾患(指公猪),氟烷基因分子检测结果为氟烷敏感等位基因(n即Haln) 的纯合子(nn即HalnHaln) 或携带者(杂合子,Nn即HalNHaln))外,其他仔猪均可列为测定猪。初选阶段不可过于严格,否则影响全场测定量和全群测定(“全窝测定”)的实施,还可能导致留种率过高、选择强度过小。
② 测定结束时的选择(100kg)。100kg体重时为种猪性能充分表现的时期,因100 kg体重基本上相当于瘦肉型育肥猪的最佳屠宰体重(上市体重)。此时生长速度和胴体组成等性状的个体差异都表现出来了,故为决定各个体选留或淘汰的最佳期和体重段。故在测定期(30 kg~100 kg)中途原则上不予销售,确需销售者,须经本场育种部、育种中心确认。
③ 配种适龄时的选择——后备群的建立。主要淘汰超期无发情征候及累配不孕以及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配种的个体。
说明:其他阶段的正常淘汰或不正常淘汰从略。
4.4.3 种猪性能测定
生长性状测定
① 测定规模。参考《计划实施方案》要求:“核心育种场育种群的纯繁后代每窝至少测定1公2母,鼓励实施全群测定。”性能测定量(指系谱记录完整,有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活体背膘厚测定成绩,并在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信息网备案)要求年测定2000头以上。
② 主要测定性状。必须测定的基本性状为:①达100 kg体重日龄(简称“日龄”);②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度(简称“膘厚”)。按《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尚可根据各场实际情况考虑测定30~100 kg饲料转化率(注:须说明是按栏计料还是按个体计料,如同时有两种计料方法则须分别统计)。
③ 测定猪的确定、转群、入测与预试。
④ 关于终测体重规定问题。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明文规定在体重95 kg±5 kg范围内进行称重和活体测膘,笔者支持这一规定。笔者认为,测定“达100 kg体重日龄”和“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两性状的时间放在体重为85 kg-115 kg (有时又写85 kg-120 kg) 时进行,体重范围实在太宽,很不合理,曾一再呼吁作适当修改[2]
⑤ 测定设施。须有测定公猪和测定母猪的专用测定舍;有条件的场可统一设置测定站或公猪测定站;关于配备“全自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建议不对所有育种场作统一要求。但目前大多数场都只配备少量此种设备(由于此系统较昂贵),即使一个性别的测定猪如公猪也不够用,只好一部分测定公猪用这种设备,另一部份则采用普通自由采食饲槽,测定环境很不一致,结果有些场还是将两部份测定猪混在一起根据其“日龄”和“膘厚”数据进行排序。笔者认为即使校正也不合理,亟待解决。,
⑥ 测定环境。除要求营养水平、饲料种类等做到合理且相对稳定外,每头测定猪所处的一切条件均须相对一致,如同批入测猪出生日期相近,测定舍、内部结构设施、栏圈、饲槽、饮水设备等相同,特别是要全部采用自由采食。
在整个测定期让各受测猪自始至终都处在相对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缩小环境方差,提高遗传力,从而提高选择反应[2]。如国外有在自由采食条件下,生长速度的遗传力估值较限食条件下的遗传力估值为高的报道。
目前有些场对测定环境关注不够,如:同一批受测猪出生日期相差过大;非自由采食。有的场甚至至今仍未配齐统一的自由采食饲槽。
⑦ 测定人员。建议由总场育种技术部门专人统一测定,分场选育员配合。
⑧ 测定结果的上报。《计划实施方案》规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至少每2周进行一次性能测定,并于周四前将新的测定数据上报到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于下周一将结果反馈至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4.5.2 体型外貌评定(外形体质评定)
猪的体型外貌的遗传力多数为中等,有一定选择效果。如猪的外形评分的遗传力为0.3~0.35,体长为0.35~0.5,脊椎数为0.7~0.75,奶头数为0.3~0.4,肢蹄结实度为0.1~0.3。对于测定猪,除初次接触体型外貌评定者外,一般可不进行外形评分,但须注意品种外貌特征是否明显,整个体型和各部位发育是否正常,肢蹄与体质是否结实,奶头数是否符合品种要求,性器官是否正常,第二性征表现是否明显。
4.5.3 繁殖性状测定
必须测定的基本性状为:总产仔数。其次是产活仔数、21日龄窝仔数与窝重、断奶仔猪数(育成仔猪数)、断奶窝重。顺便提出3个问题:① 由于目前同一场不同窝的仔猪断奶日龄很难一致,断奶仔猪数与断奶窝重数据不太可靠;② 由于常规繁殖性状相对易于观测,最好对影响“母猪年生产力”(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的产活仔数、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哺乳期长即仔猪断奶日龄、断奶至受胎间隔等都进行测定与记载,以便对“母猪年生产力”性状进行考察,这对生产中提高母猪年生产力以及进行用于选种的遗传育种研究都有好处;③在英文文献中可常见到对猪的“产活仔数(number born alive)”这样下定义:产活仔数指总产仔数减去死胎数、木乃伊和产后24小时内的死亡仔猪数(即我国所称的“产后即死”)。这一定义解决了实践中对“产后即死”的时间界定难题,对于我们测定记载“产活仔数”性状也有个统一标准,是否可采用?。
4.5.4 有条件时可有计划地进行屠宰测定
性状主要有: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胴体瘦肉率以及重要的肉质性状。
4.5.5 种猪遗传评估
场内种猪遗传评估方法经统一培训均已掌握或基本掌握,其原理可参见文献[5]及《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牧站(总)(2000)60号)。全国生猪核心育种场尚应参考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得出的评估结果作为本场种猪选留的重要依据。
4.5.6  种猪选留与留种率
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后,首先依据选择指数排出种猪优劣名次。然后至现场审查、评定选择指数靠前个体的体型外貌,采用独立淘汰法将体型外貌不合格个体排除在种猪选留名单之外。再结合家系(血统)方面的要求,全面考虑性能测定个体的去留。
留种率小是提高选择差、选择强度和一代遗传进展的必备条件。从测定开始直至整个测定期以至种猪选留时都要考虑这一问题。从更明确的留种率公式[2]可看出,要求留种率小就必须做到结测时测定群(即供选群)规模大,留种头数少,特别是对于公猪。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留种率大,选择差小。原因是:(1)测定中途陆续出售大量60kg左右的测定猪。(2)入测仔猪少,或由于入测猪标准定得过高,或出于降低测定费用。(3)测定结束时每个血统的公猪留得过多。(4)配种时使用了质量较次的各血统的“备选公猪”(亦称“候补公猪”)。
4.5.7  年更新率
指每年核心群公母猪的更新率。涉及世代间隔问题。要求“适速更新”,尽可能做到缩短世代间隔,最好核心群用公猪能做到一年一个世代,母猪可稍放宽。
关于选配
① 要求订好选配计划,精心安排选配,巩固选种效果。
② 选配计划要建立在再次深入调查分析当前猪群家底的新发展和新情况的基础上。
③ 选配要注意以下问题:最重要的选配原则是最好的配最好的。国际上已形成共识:最好的配最好的是选配的第一(首要)原则。异质交配,必须是最好的公猪配中等水平的母猪,中等质量的公猪不能参与配种。要合理、灵活地运用同质、异质交配,但不能忘记选配的第一原则;一分为二看待近交。个别优秀公母猪间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高度近交,旨在巩固优点,增加优秀后代数量;一般情况下采用分血统分组轮回(循环)交配法;尽最大努力不动用或少动用各血统中的“备选公猪”参加配种。笔者的亲身体会是:这很容易造成选择差的明显下降;通过选配有目的地造就特色家系。
4.6 制定选配计划的步骤
第一步:再次摸清当前猪群家底,内容可参考前面“关于育种群现有基础调查分析”,再加上对以往选配效果的分析。
第二步:修改猪群系谱图,重新计算平均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个体近交系数。
第三步:育种班子至现场观察体型外貌,修改第一步的分析结果。
第四步:育种班子讨论选配原则。
第五步:写出选配计划与配种计划,包括完成遗传交流配种计划。
4.7 关于附件
建议将如下规程规范类和档案记录报表类资料列为附件:
4.7.1 场内种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种猪测定登记表;种猪引种规范;引进种猪登记表;种猪血检规程;种猪血检登记表;公母猪遗传评估表;公母猪留种登记表;生产公母猪死亡淘汰情况周报表;后备种猪登记表。留种率与年更新率统计表。
4.7.2 育种繁殖与生产管理档案及报表填写规范与核实保存办法。
4.7.3 近交系数、亲缘系数估计登记表。
4.7.4 种猪系谱卡与种猪出场系谱证明。
4.7.5 母猪分娩与仔猪哺育登记表;母猪断奶日期与仔猪育成数断奶重登记表;母猪断奶至受胎观测记录;母猪年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统计表。
4.7.6 公猪精液质量检测登记表;公猪站场内精液分配记录;场间遗传交流计划与交流种猪的配种计划;场间公猪交流登记表;公猪站精液遗传交流登记表。
4.7.7 母猪配种计划表;母猪配种情况周报表;待配(断奶、返情、流产)母猪情况登记表。
4.7.8 种猪病历;种猪群健康状况日志;种猪免疫登记。
4.7.9 场内性能测定站管理办法。场内公猪站管理办法。
4.7.10 场内公猪站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彭中镇.《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解读及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讨论。猪业科学,2011
           (8):100~103;2011(9):100~103;2011(10):106~108。
【2】赵书红、刘榜、樊斌主编,彭中镇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9-30,34-35,50-52,58-59,63,80,106-108,111,120-121,132,162-166,243。
 [3]   张沅主编. 家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79-288,301-308。
[4]   刘榜主编.家畜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5,182-184,192,195-199,201-208,263。
[5]  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全国猪育种方案与工作细则。2011。14-20,25-37,43-53,53, 58-60, 68-76。
[6]  Rothschild M F and Ruvinsky A. The Genetics of the Pig. 2nd ed. CAB Intenational, 2011。223, 331,358, 360,390-425。
                                                                                                                                                                                                                                                                                                                                                                                                                                                                                                                                                                                                                                                                                                  
 彭中镇(1932~),教授。长期从事家畜育种学教学和猪遗传改良科研工作。E-mail:pengzhzh@mail.hzau.edu.c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