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桥头村的猪儿出了名(图)

时间:2012-07-11 来源:凉山日报 作者:佚名


桥头村新貌。
桥头村新貌。
全村实现了沼汽化。
全村实现了沼汽化。
魏天兴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即使今年生猪价格有些下跌,他仍然抓紧养殖。
魏天兴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即使今年生猪价格有些下跌,他仍然抓紧养殖。

    【概况】

  甘洛县前进乡桥头村,位于甘洛县城北,地处田坝河东岸,为前进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2公里,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平方公里。

  该村属汉族聚居村,共三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6户,人口820人。全村耕地面积249.3亩,土地肥沃,粮食主产为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等。农民收入主要以生猪营销和养殖业为主。

  全村四大牲畜存栏2055头,年出栏3050头,其中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的大户5户,户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年出栏肥猪40头以上的28户,户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林业方面,其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为樟树、青松、桦木等。有退耕还林235户,466.1亩,其中退耕还桑86.2亩,退耕地种植枇杷99.9亩,种植核桃280亩。

  “甘洛县城上、下两个菜市场的猪肉统共有70%是桥头村的!”2011年,桥头村生猪存栏3946头,年出栏肥猪4050头。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大大超出了前进乡人均收入水平线,成为前进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甘洛县的蔬菜种植基地就几乎全部迁到了前进乡。因为这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用农家肥种出的蔬菜甘美多汁。近年来,桥头村以蔬菜水果种植、生猪养殖营销为产业支撑,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猪肥、沼气循环利用,粮食套作、树下经济并驾齐驱的“一条龙”的立体种养农业经营模式。

  一瞥惊艳

  尽揽乡村丰收胜景

  正午,阳光打在锃亮的屋顶飞檐上,满眼都是跳跃的彩色光点。乡村小道旁,几个婆婆端起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的核桃树底下一面绣花一面摆龙门阵,红苕藤子、包谷叶子、琵琶果子、香菜芽子,一片繁茂旺盛的田地环抱着甘洛县前进乡桥头村。

  田坝河穿村而过,50多米长的通村大桥连通河流两岸。高大的白杨树下,二十多只生态鸡昂着头,在河滩上悠闲地散步。

  6月30日,“哼哼呼呼”的猪儿叫唤声此起彼伏,我们的采访车在弯曲的村道上划过流畅的弧线,停在村口的村民活动坝子上。

  村委会办公室里热火朝天,乡党委书记、乡长、村支书、村长、养猪协会会长、村民代表,十几二十个人挨挨挤挤地围坐在沙发上。

  “这下子好了,解决了心头一块大事!”村上的养猪大户魏天兴喜笑颜开。

  魏天兴说,前一阵子县上修路,家家户户的猪儿都运不出去。村民们正发愁呢,村长宋德清火速召集老乡们开动脑筋想办法,硬是在短短五六天里,找来40多辆红皮货车,兜兜转转绕着山路把新出栏的2000多头猪儿分批运走卖出去了。

  “往价格高的地方走。”桥头村生猪营销协会会长洪学锦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浏览省内各地的肉价浮动情况。他准备在雅安、邛崃、成都等地的肉联厂中,为村里的下一批出栏猪选择“最靠谱”、“价格最优”的买家,一锤定音。

  村委会办公室的白色墙壁上,村委会制定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村民兵排工作职责》等“条例”和实施细则被精心装裱起来,挂在显眼位置。

  鲜艳的前进乡“领头村”、“先进党支部”奖状分外显眼。见记者快速转动着笔头,相当忙碌地挨个记录下这些光荣称号,一屋子的人都笑了。

  两大产业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前进乡位于甘洛县境北,距离县城15公里,是彝、汉、藏、回民族杂居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乡49.8%。耕地面积5640余亩,辖7个村,7649人。

  桥头村辖3个社,228户,是汉族聚居村。粮食主产为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等。耕地面积316.5亩,村民889人。

  2011年,桥头村生猪存栏3946头,年出栏肥猪4050头。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大大超出了前进乡人均收入水平线,成为前进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甘洛县城上、下两个菜市场的猪肉统共有70%是桥头村的!”

  “家家户户都喂猪,100头以上的就有47户,200头以上的大户都有7家!”

  几个前来凑热闹的老乡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地比划着。

  村民们的幸福指数“爆棚”由来有因。

  2011年,村里“资金雄厚、地势宽敞”的养猪大户魏天兴家出栏了3槽猪。适逢肉价给力,一千多头猪儿带来了30来万纯收入,全村的最高收入在往年的基础上,再度飙升了十多个百分点。

  桥头村轰动了,整个前进乡1501户人家沸腾了,魏天兴被树立为勤劳致富的典型。

  “如今,稍稍上点规模的养殖户一年赚个几万块钱不在话下。”前进乡乡长车梁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桥头村正在申报打造全州“精品村”,“胜算还挺大”。

  “全县人民都喜欢吃我们这的猪肉和菜。”桥头村老乡们骄傲地说。

  前进乡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用农家肥种出的蔬菜甘美多汁。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甘洛县的蔬菜种植基地就几乎全部迁到了前进乡。

  村民们自家种的玉米,自家陈的酒糟兑上麦麸和少量饲料,喂出的猪儿肉质又鲜又香,备受青睐。

  近年来,桥头村以蔬菜水果种植、生猪养殖营销为产业支撑,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猪肥、沼气循环利用,粮食套作、树下经济并驾齐驱的“一条龙”的立体种养农业经营模式。

  三四十亩蔬菜基地、99亩枇杷地的收入相当可观。村民们喜滋滋地说:“再过两年,嫁接过的1万4千多棵核桃树也要挂果了。”

  “全村剩下的四五十亩耕地,我们准备发展黄果柑,树下种菜。”村支书魏天银满怀憧憬地说。

  前不久,看到邻村的果树上陆续挂上了黄澄澄的果实,魏天银坐不住了,他在甘洛县内外马不停蹄地奔走,请来农技专家,为黄果柑的引种劳心劳力。

  桥头村的种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老乡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五点要求

  绘就崭新发展蓝图

  “桥头村今天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说是被恶劣的地势条件逼出来的。”前进乡乡长车梁感慨道。

  “人均不到3分地,走个山路人背马驮、爬坡上坎”,这是世世代代的桥头村人面临的难以突破的经济发展瓶颈。

  “货车进不来,东西运不走。”每天凌晨4点钟,村里的青壮年们就必须起床干活了。“杀猪的杀猪,背菜的背菜”。

  驮着五六十斤重的蔬果,走过80公分宽的村道,穿越十多公里的山路,辗转到县城市场上去卖了回来,天已经擦黑了。

  2006年之前,桥头村村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这样起早贪黑的日子。

  2005年夏天,一户人家把自家养的300多斤重的母猪吆到屠宰场去卖,雨季道路湿滑,母猪一头滚到堰沟里去,七八个汉子一起用绳子拴起又拉又推,忙了大半天,才把母猪救起来。

  “喂个猪儿来卖都吆不出去!”村民们叫苦不迭。

  终于,2006年,桥头村被列为甘洛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五点要求,字字紧扣桥头村村民心中的美好发展愿景。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组织农户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举办农村市场营销、养殖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DLY(即生产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三元杂交猪养殖基地,新建生猪交易市场,构建了生猪养殖和交易网络。

  成立了甘洛县生猪营销协会,组织剩余劳动力从事生猪外销。

  在抓好产业培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户房屋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闭路电视并网改造工程,实现闭路电视覆盖全村,电视普及率100%。

  ……

  多措并举,桥头村创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在甘洛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迅速铺开。

  “路修通了,东西才卖得出去,货物才拉得进来!生意做好了、做大了,家家都富得起来!”2006年,桥头村的村民动员大会上,说不到几句,村支书就要扯起嗓子这样重复一次。

  “舍小家,顾大家。”村民纷纷心动,集体达成一致,响应村上的号召。

  县财政投入资金44.77万元,新修公路征用村民耕地。国家按照7000元一亩补贴给农民。

  过去斤斤计较、“嚼舌根”的村民们纷纷二话不说出让土地,一有空就下到河里,帮着施工队搬运泥沙。

  80公分的村道拓宽成了4米来宽的水泥路面。新修通村水泥路1370米,硬化人行村道584米,硬化入户路1897.8平方米。

  县财政投入农户房屋改造资金110万元,修缮房屋,给外墙“穿衣戴帽”。村委会发动村民农户自筹资金208万元,人均集资7立方米的沙石,其余由国家投资,全村老乡“抓早动快”,在最短的时间里集齐了物资。

  大方亮丽房屋拔地而起。新修住房面积3416.5平方米,148户农户房屋屋顶座脊瓷砖贴面色彩明艳。

  六个春秋

  上演“扶摇直上”致富经

  没日没夜、呼而嗨哟地干了四个月之后,新农村初步建设完成。村民们站在自家门口,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冲洗着残留的泥沙,笑容满面。

  公路修通了,基础设施完备了。同年,村上的人均年收入就翻了一番!

  2007年,猪肉价格扶摇直上,涨到了8元。桥头村老乡们干劲更大了。为了修建生猪交易市场,带领村民“稳中求胜、胜中求升”,时任村支书的杨成福几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贴到了土地调换上,最终,桥头村委会以一亩地7000元的价格,调换了村民近1000平米的玉米地。

  打堡坎、修圈舍,说干就干!2007年,崭新的生猪交易市场挂牌营业,正式投入使用。甘洛县生猪营销协会正式成立,全村剩余劳动力被组织起来,从事生猪外销。

  2008年,大批的生猪销往雅安、石棉、成都,抢占川内市场。由于桥头村的特色“生态养殖”,生产的猪肉肉质鲜美,一斤猪肉要比平均价格高出2角钱左右。再算上国家给予“外地猪”补贴,村民们纷纷尝到了养猪的甜头,无论养多养少,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中纪委划拨给前进乡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每户可贷2万,一年一还!”2011年春,正值扩大养殖生猪养殖规模的季节,许多农户正为资金周转而发愁。村长宋德清揣着中纪委的红头文件,三步并作两步走,带着这个振奋人心好消息,挨家挨户地敲开了老乡家的大门。

  一时间,村民们办手续、写申请、找担保人,四处奔走,忙得不可开交。

  很快,14万元的生猪养殖贷款划拨到户。2011年底,全村年生猪交易量“噌噌”上涨,蹿上了4万头。

  生猪养殖规模甘洛县畜牧局专家一次次下到每家每户、对口帮扶,手把手传授生猪养殖技巧。

  养猪户“自繁自养”,品种不好、卖不出去就换。新引进的猪儿两到三天打“猪瘟疫”,七到十天打“口蹄疫”和“蓝耳疫”。乡政府免费为村民提供防疫疫苗,“用多少拿多少”。

  “玉米要品质上好的,腐烂、生霉的通通不用,以防止猪儿中毒。”“每天清早、中午、下午,分三次清铲猪肥,保持圈舍卫生。”“冷天扫干净,夏季勤消毒。”如今,桥头村每家每户的村民都已对生猪饲养最“考人”的“猪瘟防疫”法则倒背如流。

  万千希望

  延展富饶乡村腾飞路

  村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的“致富经”,不知不觉,夕阳余晖已经洒满桥头村。

  人行村道旁,自带院落、两楼一座的气派小洋房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养猪大户魏天兴正站在家门口擦洗他的“爱马”一台大众牌黑色私家车。

  走进屋后的农家院子,鲜红的辣椒、嫩绿的豌豆、翡翠色的莴笋相映成趣。一柄墙根上,赫然是一长串用粉笔写下的换算公式。

  “597+584+586+559+……=153255”,记者凑近了,仔仔细细地一路念下来。魏天兴家23岁的儿子一面舀起编织袋里的饲料喂猪,一面眨眼偷笑。一身印花连衣裙的魏夫人也乐不可支,捂上涨红的脸。

  生产发展了,生活宽裕了,如今的桥头村,已经焕发出蓬勃的新姿。如此美满甜蜜的生活场景在村里早已是“遍地开花”。

  “一池三改”12口,厨房改造126户;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村级医疗点1个;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法制教育宣传入户;村民活动室和阅览室不断纳新……

  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方式、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桥头村新农村乡风文明、整洁村容、民主管理建设正在扎实稳步推进。

  生猪养殖营销和立体种养农业成为拉动桥头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两大马车”,科学种养理念深入人心。

  8000元一台的粉碎机、磨面机对于大多数老乡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不少种养殖大户迫不及待地想发展酿酒厂、生猪加工厂。

  但是村上考虑到2006年“两网改造”时,村里装上的两个变压器只能承受100千伏安的电流。为避免负荷大、电路老化,引发意外安全事故,暂时没有批准乡亲们的要求。

  如今,“想想办法找点资金,扩大点规模”成了桥头村现任村组干部们“甜蜜的负担”。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