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玉米价格市场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间:2016-04-08 来源:中国经济导刊 作者:佚名


   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国家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玉米价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自2007年以来的原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势在必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但近几年我国玉米消费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消费量在3500亿斤左右,阶段性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国内粮价已经成为全球“高地”,加上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玉米库存不断增加,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较为突出。

  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已持续4年多价格倒挂,价差一直保持在每吨几百元的水平。2015年临储价格下调后,玉米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同时,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

  “要通过改革,更多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机制转变,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竞争能力;要通过改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推动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种好粮、卖好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改革,促进流通业发展,调动玉米流通、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前提是化解而不是积累矛盾,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就在积累矛盾。我国每年进口8000万吨大豆,进口很多啤酒大麦,进口各种农产品。如果东北地区少种些玉米,多种点大豆、高粱、大麦,我们就能少进口一些粮食。先把玉米这个矛盾最大的品种解决掉,以后再解决矛盾次之的品种。”一位不愿具名的粮食市场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玉米价格改革总的来看提前了,超出了市场预期,因为全国农地土地确权还没完成,种植补贴难以精准。但国际粮食市场变化太快,所有大宗农产品都显著供大于求,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从几年前的高点砍了一半,导致进口激增,倒逼政府推进有关改革。

  玉米市场化的利益链: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小南近日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产业上游与下游、财政承受能力与保护农民利益、合理化解库存与促进种植结构调整等关系。“之前在玉米临储政策的强有力保护下,无论谁来种、怎样种,都会有收益。农民只负责种,玉米价格国家有相关政策。收购价格市场化后,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种植者转变为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努力降低成本。这也需要种植者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农民规避风险。”上述粮食市场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种植规模太分散,每人种的土地太少,种植者能力不强,不是合格的市场参与者,就无法通过有效市场化保证自己的收益。市场化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效率将有提高的可能,但也可能淘汰很多不适宜种粮的种粮大户和农民。“未来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玉米种植业会经历一个痛苦时期,有些人会很受伤。国家想去找一个平衡,但并不容易。”

   “从政策改革来说,无论国际市场怎么变,这个改革都得做。”他认为,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