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温氏食品集团养猪事业部副总裁吴珍芳:生物安全升级 加强生产管理

时间:2019-10-10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佚名


作为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是如何防非瘟稳生产的呢?中国农网记者采访了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猪事业部副总裁吴珍芳,吴珍芳表示,温氏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与政府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生物安全防线,确保外部大环境安全。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周边疫情,收集、上报第一手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协助处理周边散养户异常情况。

其次是面向未来,生物安全再升级。人、车、物流为切入点,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科学配套软件硬件,累计投入超5亿元用于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洗消中心、专车专用和消毒设施为基础,配以标准化操作、清单式管理,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在硬件配套方面,增加了消毒烘干中心、专用车辆、消毒间、送料系统、围墙(围栏)、生产线间屏障等。

消毒烘干中心:用于饲料车、猪苗车、种猪车、淘汰猪中转车的消毒再烘干;建筑材料、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车辆以及生活用品、药物等物资运输车辆入场前的消毒烘干。

专车专用:运输种猪、猪苗和饲料等配备专业车辆,做到专车专用。

消毒间:物资消毒烘干间须具备臭氧消毒和烘干功能,并设镂空物架,实现单向流动;将物资消毒烘干间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专用;食堂物资消毒间须具备臭氧消毒功能。

送料系统:推进气动、风动送料系统建设,减少人员接触,提升安全,提高效率。

围墙(围栏):以围墙(围栏)为单位,场内与场外仅留大门口、出猪台、出粪池等位置与外界连通,其他区域全部围蔽,不留任何漏洞。围墙排水沟等区域需使用隔网阻拦,防止小动物出入。

生产线间屏障:对生产区内生产线、隔离舍、环保处理区、出猪台等区域构建物理屏障或明显隔离标识,实现相对隔离。

在软件管理方面,有强化培训、优化流程、落实防疫消毒制度、加强监督检查4项措施。

强化培训:多次召开不同层级干部员工培训,统一思想,提升认识。

优化流程:以单线(或合并线)为单位组织生产,尽最大限度减少猪只调动,尽量减少跨生产线之间的人员及物料交叉。

落实防疫消毒制度:根据相关防疫消毒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进一步补充完善,制定本级单位的非洲猪瘟防控实施细则。

加强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生物安全及防疫消毒专项检查,以“负面清单”形式进行排查,不断查漏补缺,为防控常态化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生产管理,增加有效产出。被动生产转为主动生产,恢复正常生产管理;提高配种分娩率、健仔数等生产水平,通过提高生产水平的恢复增加生猪有效产出;实施“养大猪”策略,增加单头肉猪的产肉能力。

第四、加速增产扩产工作,增加生猪产能。规划新产能,加快猪场建设进度,采用多种措施开展种猪生产,提高种猪供种产能。商品猪中挑选母猪留种,弥补种猪缺口。

为进一步恢复生产,吴珍芳提出以下八方面建议:

第一、建立长效机制,平衡产区和销区利益。养猪业存在占有土地资源多,环保管理压力大,且无税收收益,地方政府积极性较低,建议采用财政手段,消费区应该补偿生产区,平衡地区利益,提高地方政府养殖的积极性。

第二、保障养殖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猪场一般要占林地,建议将一般林地可用于养殖用地,允许养殖场建设多层结构,即楼房养猪,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也便于后期的环保管理。

第三、科学合理开展环境评价和管理。畜禽废弃物还田(林)综合利用,在一些地方执行过程中还不被允许;借口环保治理,“三区”划分一刀切,尽量不养猪;达标排放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切实改正不合理的环保管理措施。

第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挖掘养殖资源。部分地区利用禁养区划定搞“一刀切”,导致大量养殖场和生产设施被废弃;部分猪场建设时期政策不明确或后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导致占用林地,造成非正常生产或被废弃;建议给予环保整改期,或以更高标准要求;给予林地使用指标;以恢复生产,避免浪费资源。

第五、建立生猪养殖保护区,保护养殖场合法的生产经营权。无合法保障,许多养殖场不敢轻易产业升级、扩大饲养规模;国家实行生猪等畜禽养殖用地保护制度;已经建成的养殖场,及时补办合法生产手续或给予合法的肯定,给经营者定心丸。

第六、畅通种猪和仔猪运输,保障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种猪和仔猪异地调拨是养猪产业长期形成的业态,一旦受阻,生产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议简化调拨程序,减少检测费用。

第七、发挥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建议加大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标准化养殖场,或“公司+标准化家庭农场”模式。

第八、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科学应对。呼吁国家加快技术研究,权衡利弊,尽早使用疫苗。加强对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产业恢复等技术研发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