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京城杂游——白云观一

时间:2023-03-20 来源: 作者:佚名


京城杂游——白云观一
  写在前面:
  北京白云观我到过多次,2023年3月12日是最用心的一次。特别购买了白云观自己编制的小册子《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
 
  我想他们自己编制的资料,错误会相对少一些,借此帮助编辑游记会更便捷一些,翻开看看也有一些虚假的东西,只好选择地使用。,回来把多次拍摄的照片都搜寻出来,有些空缺3月18日又去看了看。再不满意就到网上搜罗一些。整篇游记超过百页,只好分篇发出,错误之处请大家斧正。 
一、白云观建置沿革
  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故墟。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记,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建此观。今白云观的老君坐像为当时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为庆贺殿宇落成,观内举行了三天三夜大道场,金世宗率百官大臣前来观礼,并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并命当时著名道士阎德源为本观住持。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著名道士孙道明住持十方天长观观事,曾于此编修《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请设“普天大醮”七昼夜于本观。一月后,皇太后病愈,遂在观之西地,建“丁卯瑞圣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佑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长春真人自雪山东归,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舍馆又焕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长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谕旨改称为“长春宫”。次年,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蛻。
  元末,连年争战,长春宫原殿宇日渐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处顺堂为中心展开,明初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保护文物古迹,一九五六年、一九八一年先后两次资助道教界修茸白云观,恢复宫观建置和古代建筑风貌。整修后的各处殿宇壮丽巍峨,顿复旧观,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现第一丛林之气象。往昔白云观为京华名胜之一,文人诗客,多来游赏。今日重光,更添轮奂,当兴信徒之瞻礼,舒游人之情怀。国家将白云观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北京市又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方便介绍,下载了一幅平面图。

   现存白云观殿堂及附属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进入山门,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下载一幅平面图,按中路、西路、后院和东路顺序依次介绍。  
  • 中  路
  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阁、四御殿及钟鼓二楼;东西两庑,东为三宫殿、救苦殿,西为  财神殿、药王殿。
  照壁 
  山门外面对山门的墙壁即是照壁,又名影壁为十方丛林宫观之起点建筑,可以起到藏风聚气和避邪的作用。
  白云观照壁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绿色琉璃大字,它出自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之手,其字体道劲有力,令人叹赏誉,不绝。下面两张照片是网上下载。


  牌楼 
  原为棂星门,也称“睹星门”。是道观中道士观星望气之所。下图3月12日刚刚拍摄

\

  原门两边有供观之楼阁式建筑,称为“观”。后来棂星门演变为牌楼,已失去了原来观象之作用。此牌楼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修建,为四柱七层、歇山顶建筑。
  牌楼正面上方匾额题“洞天福地”。道教所称的“洞天”,意指山峦合抱中虚,能兼采阴阳二气之地。正因为这样,历代修道名士纷纷择之建宫(观)修道,使其更具神气的色彩,  富有若隐若现的神韵。“福地”与“洞天”同意。总之,洞天福地为道教徒所居的人间仙境。《云笈七签》所载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牌楼北面题“琼琳阆苑”。“琼琳”指美玉。“阆苑”指空旷的地方。“琼林阆苑”其意指这里像是用美玉修成的清静超凡的神仙境界。
 

 
 山门 
   道教庙宇的大门名叫“山门”。因庙宇多建于深山老林中,故名。大型宫观的山门多为三个门的建筑,这样既符合对称的建筑格局,又以喻示“三界”。认为只有进了“山门”,跳出“三界”,方才称得上真正的修道之士。
下图拍摄于2006年5月底,可以看到敕建匾额、石狮、华表和八字侧壁。

 
  白云观山门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由三座斗拱的券门组成,为砖石结构。山门墙上雕刻着流云、仙鹤、花等图案,其刀法浑厚,造型精美。 
 
  北京有句谚语:“铁打的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白云观山门上悬挂的“敕建白云观”的这幅匾额,就是当年明英宗皇帝所赐之物。匾额系生铁铸造而成,其寓意是企望白云观坚固持久,像铁铸的一般。自此遂有了“铁打的白云观”之美誉了。


  中间券门东侧铜牌下方,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双目圆瞪、玲珑卉活泼的小猴,观内共有小石猴三只,分别代表“福”、“禄”、“寿”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诚心寻找,难以相会,故有“三猴不见面”之说。相传,诚心抚摸小石猴,便可四季平安、吉祥、如意。是故,前来找猴、摸猴,已成为风俗,并流传至今。这一只石猴成为“福猴”,已经被摸得发亮了。


 

  华表  为道教官观建筑装饰。位于山门前两侧。华表,上古称为“谤木”,后又称“华表木”,相传为尧、舜时纳谏而设。后世其成为宫殿、陵墓的标志,偶尔也见于桥头,只有在帝王敕建的宫观方可设华表。为八角形柱体,浮雕多为祥云。起计时和装饰作用。亦表示与世俗的分界,入则出尘,出则人世。
  石狮  多数宫观山门前设有一对石狮。狮为百兽之王,放在门前以示神威。东边是雄狮,左蹄下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混元一体和无上的神权;西边为雌狮,右蹄下踏一只小狮,俗称“太师少师”,象征道门昌盛。





下面是山门西侧的八字壁和正壁。


我们看到砖雕图案非常精美。


上面是八字壁上,下面是正壁上的砖雕。


  下面是在八字壁端头石头基座上雕出的鹿和小猴,是三猴不见面的第二只。因为有鹿,被认为是“禄猴”,也被游客摸的变了颜色。



  窝风桥  进入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身、桥面为叶青石所砌。桥栏采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桥下没有滚滚的流水,也没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


  关于此桥的来历,有多种传说,现简介二种。
  其一,相传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祖师而建。原来,王重阳祖师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弃家外游,在甘河桥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后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并创立了全真道,后世全真派教徒,于山门后修建“甘河(干河)桥”以纪念创教祖师,实属情理之中。如陕西西安八仙宫内亦修有一石桥,名“遇仙桥”。
  其二,由于北方风猛雨少,庙外原有座“甘雨桥”,当时其二,由于北方风猛雨少,庙外原有座“甘雨桥”,当时风调雨顺、时有和风细雨滋润苍生之意。窝风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后毁坏,1989年重建。
桥下两侧各悬挂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有“铜响福兆”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人们向钱眼投掷铜钱(现今用铁片代替),若是击响铜钟,则为大吉大利之兆。这一活动称为“打金钱眼”,已成为北京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对比17年前的照片,悬挂的铜钱也更新了。
  这可是无本万利的敛财之道,10元钱买50片铜片,你拿去打钱眼中的悬铃,博得一乐。铜片收回续用不断,财源滚滚而来。
 
  看来想求财的游客,也很舍得扔钱。
  
  窝风桥两侧有两通石碑,东侧是“重修窝风桥碑”,







西侧是“重修白云观碑”。
两个碑座都很新,可能是新加的。碑座的浮雕挺好,东侧碑座拍摄了照片。




碑座端头雕塑了一只手捧寿桃的猴子。



  游客当做“三猴不见面”里面的“寿猴”,也被抚摸的变色了。(实际上“三猴不见面”的寿猴是再向里走的一个碑座上,比较难找。)我也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