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育种 > 品系繁育 >

培育具有我国特色的优质猪配套系及其产业化的思考

时间:2012-04-12 来源:中国养猪互动网 作者:


摘 要

    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利用中国猪种及国外猪种二元、三元杂交及选育配套系、肉质、分子育种技术、营养和饲料、选育工作的重要性、免疫学及产业化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培育具有我国特色的优质猪配套系及其产业化问题,提出了有关发展优质猪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有大量实践的资料及经验可供借鉴,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英法等国通过利用中国猪培育了高产的配套系,已走在我国的前面。

    关键词:优质猪 配套系 产业化

    前 言

    优质猪肉的生产及市场的需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生产优质肉不仅是一个安全的概念;它既要求安全、对人无害(没有有害物质及药品的残留,也没有对人危害的病及寄生虫),它同时要求肉质好(根据国际上对猪肉肉质的要求,如肉的PH值、滴水损失、肉色、肌肉脂肪、嫩度、多汁性、熟肉率等,另外在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要求就是口味,即猪肉要细、嫩、香,这种可体会而很难有一个数量标准衡量的指标,在国外是不要求的),此外生产优质肉的优质猪必需生产性能高,要包括长得快、瘦肉率高、胴体质量好,饲料利用率高、繁殖性能高,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能好,体质健康,无特定传染病。这种要求无疑是十分高的,近乎十全十美。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单个品种猪的性能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全面要求的,因此必需充分运用我们现在掌握的一切有关猪的生物学技术,来培育一个理想的猪的生产优质猪肉的配套群体。优质猪这个概念应该说是21世纪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优质黄鸡这个概念,但还没有提出优质猪,直到市场上的猪肉开始要求瘦肉多而提出肉用型猪或瘦肉猪。由于市场上瘦肉型猪的肉味差,人们反映比较大,更为严重地出现食肉致病,因此人们开始要求安全肉。当国内大量引进洋猪及集约化猪场的发展,猪的繁殖率及体质下降,市场的需要及生产现实使养猪工作者面临培育优质猪的现实问题。优质猪与优质鸡有一些相同之要求,但是猪和鸡不同,猪的生产中繁殖这一环节的投入要比鸡高得多,因此优质猪必需将繁殖性状考虑在内;此外,本地鸡肉用性能比本地猪好,本地鸡比较瘦,而本地猪过肥,皮厚,瘦肉率过低,这个缺点是必需要克服的,因此不能用本地猪为主培育优质猪。国外肉用鸡的肉质比本地鸡差得要明显一些,因此对优质鸡的需求要比猪更迫切一些。当然培育优质猪的速度要比培育优质鸡慢,因为猪的群体及繁殖速度比鸡要小得多,世代间隔也长一些。此外优质猪在生长和饲料利用性状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要具有国外培育的猪的优点。所以培育优质猪和优质鸡是十分不同的。在进入到实际产业领域,则生产优质猪仅有概念不行,必需要有一个指标或是标准,有了具体的指标,则可按此设计优质猪的培育及产业化的方案。为了便于设计和探讨培育方案,试提出以下的要求:

    1、繁殖性状:产活仔12头(比现存国外猪种提高1-2头)。初生重1.2公斤,年产平均2.5窝,分娩率96%。

    2、生长性状:160日龄达100公斤。饲料报酬1:2.4-2.6。

    3、胴体性状:背膘厚平均2.2cm,P2点1.1公分,眼肌面积35-40cm2,后腿比例33%,瘦肉率62-64%。

    4、肉质:肉色鲜红,PH456.0以上,滴水损失不超过3%,无PSE肉,肌内脂肪为2.5%以上,品味良好(按照国人口味),药残微量物残不得超标。

    5、体质健康,四肢健壮,无规定传染性疾病。

    6、毛色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根据上述要求,对培育方案及产业化进行探索。

    根据所设想的优质猪的指标,应该说是兼具中国猪种及国外猪种的一些优点。比如产仔数,以产活仔作为指标,主要是它有实际经济价值,另外,中国猪的产活仔猪一般也仅在12-14头之间,因此这个指标已接近中国猪的高产性能,而母猪分娩率达到96%则非常高。肉质指标接近中国猪的性能,其它指标采用接近外来猪种指标。而这些指标不是太高,但是有现实性,并符合优质猪的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根据国内外猪杂交的试验结果,应该采取国外猪及中国本地猪作为杂交亲本,充分利用杂交效益,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及育种手段培育优质猪配套系。

    但是中国猪和国外猪种杂交以后,能否保留两者的优点,克服两者的缺点以达到上述指标是需要很好探讨的,本文综合并依据国内外进行的有关杂交、营养、肉质、繁殖、等一些研究结果及其产业化,进行分析和思考我国优质猪的培育问题,作为今后开展育种工作的参考。

    一、中、外猪种杂交后培育优质猪的可行性分析根据国内外已进行外来猪与地方猪的杂交结果、我国新培育猪种的性能表现分析,以及目前我国养猪科学的发展及集约化养猪的发展,探讨优质配套系猪培育的可行性.本文以国外及国内的研究情况按国外、国内杂交的繁殖、生长、胴体品质、肉质、饲养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分别进行讨论。

    1、国外进行有关的一些猪杂交情况

    中国地方猪种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独特优点,主要表现为繁殖性能好、产仔数多、哺育性能好、肉质良好,具有国人所钟爱的肉的风味,但是它太肥、生长慢、皮厚、饲料利用率低。而引进的外来品种则表现为生长快、瘦肉率高、饲料利用率高,但肉质差、繁殖性能差、产仔比中国猪少2-5头左右。两者之间的反差比较明显。能否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品种猪杂交以后,培育出一个适合我国养猪生产所需要的理想猪杂交配套系,将两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是十分受人关注的。 国内外学者或养猪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英、美、法三国及我国所发表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总的趋势是令人满意的。

    英国webb博士(1996)认为大白猪和梅山猪杂交以后其F1产仔数比大白猪提高了4头,比梅山猪提高0.6头,杂种优势率达20%,乳头数16.3个,比梅山猪少1个比大猪猪多2.1个,P2点膘厚比梅山猪降低7.2mm,比大白猪厚6.8mm,杂种优势率-1.29%,眼肌面积比梅山猪高7.8mm,比大猪猪少7.6mm,杂种优势率0.36%,饲料转化率比梅山猪低0.71,比大白猪高0.27,杂种优势率为-5.8%。

    英国Cotswold研发中心 A.D.Hall博士(1998)做的试验结果,在经过日增重、膘厚及产仔数进行选择的含1/4梅山猪血缘的母猪(3/4为欧洲猪血缘)与欧洲母猪的后代进行比较,总产仔数含梅山猪血缘的为初产12.9头比欧洲猪多1.1头,二胎为13.9头比欧洲猪多1.1头,产活仔头胎为12头,比欧洲猪多0.8头,二胎13.1头比欧洲猪多0.9头,两者差异皆极显著。P2点膘后,1/4梅山猪为9.2±0.22mm,比欧洲猪多0.3mm,差异显著。测定期日增重1/4梅山猪9.22±16.2g/d,比欧洲猪高3g/d,差异不显著。

    美国动物肉类研究中心的C.D.Young博士(1998)比较了1/4杜洛克(1/4D),1/4梅山(1/4M),1/4枫泾(1/4F),1/4民猪(1/4MZ)的初产猪的繁殖性状,1/4D的总产仔数为8.9±0.5头,其余三个组比之分别多1.2,1.9,1.1头,产活仔猪1/4D为8.5±0.5头,其余三个组分别比之多1.3,1.4,1头。断乳活1/4D为7.8±5头,其余三个组分别比之多1,0.9,0.8头。

    以1/8D、1/8M、1/8F、1/8MZ进行生长肥育测定,56日龄时体重1/8D和1/8M大于1/8MZ,1/8F与1/8MZ之间差异不显著。70日龄时品种间差异不显著,70-154日龄时1/8D母增重1/8D高于其它三个组,饲料消耗1/8D稍高1/8F较少,胴体性状间差异不显著,但1/8D稍好。总的来说中国杂交猪生长稍快(P<0.05),但生长的瘦肉少、胴体轻。

    从国内的杂交试验结果分析:以中国猪(太湖猪、金华猪、民猪、大花白和国外猪种的二品种杂交,其产仔数基本是12-14头,断奶窝重比中国猪有明显提高杂种优势率达20%左右,生长及胴体性状杂种优势率平均近似15%,饲料报酬-2.97%,平均膘厚14.02%,眼肌面积0.53%,瘦肉率-0.53%,皮厚-1.27%。二品种杂交后各种性状比双亲的平均值都有所改善,但在生长及胴体性状方面显然还有改善的空间。

    猪的三元杂交的结果要好于二元杂交的结果,根据浙江大学动科院纪荪瑞(2000)做的试验结果,在繁殖性能方面,育成仔数杜长梅为13.2头比杜长大高2.8头,60日龄窝重杜长梅为244.3kg,比杜长大高32.2kg。生长发育达90kg日龄及饲料报酬杜长梅分别为157日龄及3.10,而杜长大则比其分别少7.4日龄及0.33。胴体质量杜长梅差于杜长大,两杂交组背膘厚前者高出0.92cm,瘦肉率低6.61%,后腿比例低1.46%,但肉质则杜长梅明显好于杜长大,肉色前者为2.8±0.3分,后者为2.5±0.5分,PH值前者为6.6±0.2,后者为6.38±0.3,失水率前者为5.4±0.2%,后者为12.7±0.2%。

    以外来品种与我国培育的肉用型新品种或新品系杂交,则各项性状比简单的三元杂交有提高,瘦肉率都可达到62%左右,平均膘厚在2.5-3.0cm之间,饲料报酬1:3.0左右,肉质也比较好。以上资料表明,采用外来猪种与我国地方或培育猪种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都可以使繁殖、生长饲料报酬及胴体等性状,获得比较好的结果,繁殖性状及肉质性状趋于我国猪种,而生长发育、饲料报酬及胴体性状趋于外来品种,这为一个理想的优质猪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培育基础,如果再加以定向培育及配合其它措施,则肯定会更为理想。

    二、关于肉质问题

    肉质问题对培育优质猪是极为重要但又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猪肉的肉质不好,而其他性能再好,也不能算作优质猪。而肉质的标准照资料来看,在肉的PH值、系水力、肉色、肌肉脂肪、嫩度、烹调损失等都可以有定量及定性标准,但是对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口味的定性及定量标准,是非常难确定的,目前还只能靠专家品味评分来确定。根据现行肉质测定的结果,即使现有的各项标准都比较好(肌内脂肪除外),但肉的口味也不一定能达到中国人完全满意的程度,这是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所决定。中国地方猪与外来猪种之间的肉质差别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两种猪杂交以后,肉质的遗传变化有什么规律,会不会出现生产性能提高了,但肉质却得不到改善,此外内质有什么遗传规律,能否通过选育进行改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的。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PH24(宰后24小时PH值)的遗传力大部在0.2-0.29之间,属于中偏低,而PH489(宰后48小时PH值24)的遗传力达0.45-0.48,属于中偏高(Sonesson.A.K.1998,Cameron.N.D1990),系水力大白猪为0.16(Schowrer.D1980),荣昌猪0.48(李学伟等1996),肌肉脂肪长白0.58(Schowrer.D1986)大白0.54(Cameron.n1990),肉色0.5-0.7(Sonesson.A.k1998),此外从遗传相关来分析,背膘厚与瘦肉率为-0.7,背膘厚与肉色之间为0.2-0.3,系水率与PH值之间达0.5-0.7,肉色、系水力与PH48之间有0.7左右的强相关(Sonesson.A.K1998)从遗传参数来分析,肉质的选择是必需十分重视的,应该是有效的。此外瘦肉率越高,背膘越薄,肉的系水力必然降低,因此如何找出其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一味追求高瘦肉率及极薄的背膘厚度。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在肉质方面的品种间杂交的杂种优势情况。根据熊火印和罗明教授(1992)以长白与江西乐平猪杂交后猪肉煮熟后的肉质及口味分析计算的杂种优势,总FAA含量的损失油炸后为8.47%,炖煮后为2.62%,趋向乐平猪,而烹调后及糖分损失趋向于长白猪,常规肉质测定都趋于乐平猪,品味评分则趋于乐平猪,肌肉脂肪含量也趋于乐平猪。因此该试验表明中国地方猪种与外来品种二元杂交后,比中国地方猪肉质方面略有降低,但基本上满足我国人民口味要求。但三元杂交后,根据三江白猪的研究结果还基本能保留民猪的一些特点,仅略有下降,不影响口味。

    可以认为通过中国地方猪与外来品种猪杂交以后,只要选育目标和选育方法恰当,培育一个肉质基本良好的配套系猪还是很有希望的。

    三、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在培育优质猪工作中的前景  

    目前分子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发展很快,在繁殖、肉质、生长、抗病的基因标定研究都有了不少进展,而像ESR、FSHβ、RYR1、RN基因的检测和标定,有的在生产实际已得到应用,有的在实际中进行生产性测定阶段,像RYR1基因已普通应用和取得了效果,而有些影响肉质、肌肉生长、公猪繁殖性能等基因目前已进入定位开发,一些决定生产性状的主效基因如控制肌内脂、肌纤维的主效基因已被发现,此外DNA技术现在进展也很快。在血液蛋白多态性的应用,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SLA)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检测也在发展中,这些研究预计不用很多时间也将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一旦我们能将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到实际育种工作中间去,对优质猪的培育工作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当某些主效基因已被标定时,则在育种工作中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或标记辅助导入(MAI)将在育种实践中比较容易开展并将极大地加快育种工作的进展。

    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将使育种工作的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使科研机构和大学与养猪企业紧密结合,并推动养猪企业在基因技术的应用上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及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

    四、营养、饲料对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  

    饲料及营养对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许荣梓、汪以真等2000,杨明开等2000)都作了很详细的阐述,资料中介绍了甜草碱、微量无素铁、铜、铬、砷以及维生素E、D、C、B2、生物素等引起猪的胴体品质及肉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水平及能朊比对肉质有影响,但对风味和适口性没有大的影响。饲料对肉的脂肪,有一定影响,如饲喂食植物脂肪多的饲料,会改变肉脂的饱和度,鱼粉鱼油喂多后会使肉产生鱼腥味等,粳米、豆腐渣、鱼粉、草籽并在饲料中比例高时,会引起黄脂等等。

    喂饲豆科干草粉,啤酒糟可降低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减少腹部脂肪,米酒糟可提高猪肉中VE的含量2-3倍,且改善肉质,日粮中3-5%的松针粉不仅能提高增重,还能提高瘦肉率和肉质。纤维素能提高猪肉的多汁性等等。   所以在进行优质猪的培育时,必需同时要设计出适当的饲料及营养配方及考虑其影响因素。实际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金华猪及生产火腿的猪在饲料组成中都是有特殊要求的,他们很重视饲料的选用。

    五、在培育优质猪的工作中,选育工作的重要性培育优质配套系猪,必需特别重视选育工作,试图用简单的二元或三元杂交是达不到培育最佳的优质猪的目的。

    法国在上世纪80年代,在从中国引入了太湖猪以后,开始了培育Tiamslan系猪的工作,以太湖猪为父本,法国的Laconie系作母本,杂交一代以后进行8个世代的选育,产仔数达12.7头,活仔11.8头,断乳活猪10.4头,太100公斤日龄为174天,瘦肉率56%(欧美标准),瘦肉率的提高非常明显从46%提高到56%,每个世代平均提高1.2%。根据作者在2002年9月份赴法考察,他们已以Tiamslan作为母系,培育了配套系,正式成为商品,实在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国内以太湖猪与外来品种的二元杂交以后,进行选育取得很好的效果,像苏太猪、新荣昌猪、苏钟猪等。根据苏钟猪培育的报告以太湖猪与长白猪杂交一代后开始选育,其初产猪的产仔数达到11.73头,产活11.18头,达90公斤比杂交原如群减少了40天左右,瘦肉率提高8%左右,饲料报酬提高了0.4左右,而肉质也比较良好结果。

    在培育优质猪的过程中,在原始亲本杂交以后,只要经过正确的选择,一定会培育一个较理想的母系,然后再配套选育一个父系,一定可以培育出理想的优质猪配套系。

    六、免疫学对培育优质猪的作用  

    安全生产在优质猪的培育中有着重要位置,为了减少猪肉的药物及禁用物质的污染,如何解决猪群的健康、快长及更多的生长瘦肉,除了前述的育种及基因技术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技术领域是免疫技术在优质猪培育中的应用。

    通过对猪群采取了对某些疾病的免疫技术,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是非常重要的,像支原体病、萎鼻、伪狂犬、乙型脑炎、大肠杆菌病等等,通过对猪群采用恰当的疫苗免疫措施,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保证猪群的健康。

    此外,通过免疫技术而促进生长及减少脂肪的沉积,已有很多学者开始了研究并取得成绩,如抑生长激素抗元应用的研究。还有目前在研究中的脂肪细胞膜免疫调控动物体脂肪沉积技术,它能减少脂肪在猪体内的沉积,但不影响增重及其它胴体品质。

    免疫技术已开始从防病的范畴,通过其对体内免疫及代谢的调控作用,逐步转向养猪生产应用领域,并在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培育优质猪的工程中,是不可忽视及待开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七、关于优质猪产业化问题

    优质猪尚未真正培育出来,尚未见正式成果,为什么要提出产业化问题?此问题实际是十分重要的。过去我国成功的培育了不少猪种,为什么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产业化。

    为实现优质猪产业化,首要条件是要具备市场条件。首先必需提供市场需要的优质猪肉,目前来看已经逐渐成熟,人们现在比较关心安全肉及肉的品质,这就为培育优质猪提供了首要条件。目前国内盲目追求外国猪种的认识已经有一些遏制,也为我们培育优质猪创造了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培育优质猪一定要有先进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特别是中南区)集约化规模养猪发展比较快,加以农村结构的改革,以龙头企业或成立协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种趋势必然会要求和推动优质猪的发展。

    目前已出现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市场一体化的养猪产业化发展形式,像深圳市农牧实业公司就开始走了这条路,目前市场对猪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使农牧公司要考虑优质猪的培育问题,因此优质猪产业化已在逐步形成之中。

    八、讨论

    1、优质猪的培育和优质鸡不同,优质鸡主要以本地鸡为主,适当引进外来品种,优质猪则必需是本地猪与国外猪种杂交以后培育优质猪配套系,达到生产优质猪肉的目的。而在培育方案中,主要利用本地猪培育母系,然后相配套培育相应的父系,以生产优质猪。在这样的杂交体系中,本地猪血缘仅占1/4,或是占1/8。那么在本地猪血缘比较少的情况下,能否还保留中国猪的优点;中国猪在配套系中,占多少血缘比例比较恰当,都是值得很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培育的猪种与国外猪种杂交时,只要我国本地猪的血缘不少于1/8,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措施恰当,优质猪的培育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2、培育优质猪难点的关键是肉质和风味,而在肉质方面,国外猪种并不是都不好,肉质不好只占少数,只要工作做得好,不良肉质是可以消除的。消除RYRI基因比较容易,用PCR技术就可以检测到RYRI基因将其消除。另一方面在饲养管理上及屠宰加工方面加以改善,肉质是可以改善的。但控制肉质的基因不是简单的几个,目前对控制肉质的基因能标定的还只有RYRI及RN基因,如肌纤维、肌内脂肪、肌内氨基酸、风味物质等,必然还有很多基因控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根据本文综合了肉质的遗传力及遗传相关的各项参数,表明肉质的大部分有关性状的遗传力是比较高的,而且肉质与瘦肉率、背膘厚之间的关系,属于中低及低遗传相关。这种情况对我们选育工作十分有利。

    但是风味的选择比较复杂,因为主观意识要强一点,根据熊火印及罗明教授研究了乐平猪杂交后猪的风味还能保留的研究结果的分析,只要选择恰当,保留这种风味完全有可能的。

    此外肉质的改善通过饲料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也必需引起我们的注意。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猪的肉质标准,现在迫切需要加以颁布。

    3、培育优质猪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性能指标是需要研究的。因为国外引进的猪种生长性能、瘦肉率及饲料报酬高,产仔及肉质差一些,中国猪繁殖率高、肉质好,但生长慢而肥,将两种猪杂交后,能否将培育优质猪的目标或亲本猪的所有优点完全的集中于一个品种或一个品系内?这种要求是不符合生物杂交规律的。根据本文论证,只要经过正确的选择配套生产的商品猪,基本能达到较好的水平,能兼具亲本的优点,各项性状能向各自优良亲本回归,但还不能集中各亲本全部的最佳点,这也是符合杂交规律的,因此近期我们只能要求所培育的优质猪兼具亲本猪种的优点,但不必要要求兼具亲本猪的最佳点。

    4、培育优质猪必需育种和饲养、繁殖措施并进,同时安全肉的生产必需严格控制饲料品质及猪群健康及药物,才能事半功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5、中国农业开始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期,发展养猪业是农村致富的道路,但农村养猪也必需走集约化道路,使养猪由副业生产转化成主业生产,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这对优质猪的发展必然起推动作用,优质猪的发展也为养猪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打下一定的基础,优质猪的培育及产业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6、当前生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的进展很快,有不少控制性状基因的QTL基因位点在不断的发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数量遗传学、各项培育措施及手段的进展,培育一个现代化的优质猪配套系是指日可望的,届时我们就有可能在培育优质猪的过程中集中最佳基因于一个配套系,培育一个理想的猪群。

    7、优质猪的培育最佳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走配套系培育的路线,这是最经济也是最快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按叁系配套或是在现有的配套系中增加一个含中国猪血缘系的肆系配套,这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确定。这种方法比较机动灵活,又能充分应用更佳的杂交效益。当然另有专门目的,如专门为了培育一个像金华猪这样的专用火腿的猪种,也可以考虑新金华猪的选育,少量引入外血以提高生长及饲料利用性状,以保留火腿风味及制作要求的特点。

    8、通过综合及比较国内外有关中国猪和国外猪种杂交的有关资料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与国外所做的工作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全面而完整的试验方案,而且试验内容也不完整,数据也不全,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向国外的同行学习,改进工作以提高我们的水平。

    9、根据上述资料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利用我们现有深农猪配套系的基础上,再培育一个含中国猪的专门化母系,组成优质猪的配套系,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