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唐凡:微利时代种猪企业的机遇是什么?

时间:2015-09-09 来源:佳和农牧 作者:


  对于中国目前拥有400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的庞大市场规模而言,如果在十年内完成高产种猪的改良,意味着每年需要更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头母猪,那么多高产的母猪从何而来?这,就是佳和农牧的机遇。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在发生巨变,由于规模与效率的持续快速提升,养猪业已从产能不足的暴利时代演化到产能相对过剩的微利时代。尽管在经历了持续数年的深度低迷和产能调整后,如今的猪市正进入新一轮的盈利周期,但产能相对过剩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在这种趋势下,通过提升效率来提高养猪盈利水平还将是长期的主题。
  回顾中国养猪业过去发展最快的三十年,出栏重、屠宰率、瘦肉率、日增重等经济指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的空间已经相对有限,但母猪的繁殖力指标在过去的这些年来提升不够,至少还有50%以上的提升空间。因此高产,是当前宏观形势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和农牧”)选择新丹系高产种猪作为生猪育种的方向,致力于做中国高产种猪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丹系猪:高产种猪的代表
  目前虽然从总体规模上看,我国种猪市场显然已经产能严重过剩。但从种猪产品结构上看,市场上真正高产的优良种猪所占比例不超过10%。而高产种猪在养猪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丹系猪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所谓的高产种猪,从狭义上讲是母猪的高产仔数和高繁殖力,从广义上讲则是综合高生产性能。基于种猪市场这一落后的现状,中国将面临第二次的生猪品种改良:从低产瘦肉型猪种改良为高产瘦肉型猪种。可以预见,这次的品种改良的速度将会远超上一次。而在品种改良的条件下,低产的种猪会被逐步淘汰,并在未来的十年里,被中国的高产种猪全面替代。但是,对于中国目前拥有4000万头种猪的庞大市场规模而言,在十年内完成高产种猪的改良,意味着每年需要更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头母猪,那么多高产的母猪从何而来?这,就是佳和农牧的机遇。
  2012年,中国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大白母猪和长白母猪的窝平总产仔数分别为11.18头和11.19头,但在丹麦,大白母猪的窝平总产仔数达到16.4头,这个5头仔猪的差距,便是中国养猪业未来几年提升的空间和机遇。在粮食资源长期短缺的中国,现阶段养猪业的主题仍将是效率优先,因此,佳和农牧育种总监唐凡认为,把高产种猪作为未来五年的战略选择是佳和农牧发展的先机,也是中国养猪业变革的当务之急。所以佳和农牧的方向也立足于“效率”。通过引进丹麦种猪和技术,复制丹麦成功的育种模式,再结合中国市场进行自主创新,逐步形成独立的佳和种猪品系和品牌。
  虽然丹系猪的高繁殖力一直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丹麦养猪业和丹麦育种也是全世界的成功典范,但在中国,对于丹系猪的认识在业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和怀疑,诸如:丹系猪不好养、长不快、养不大等等。然而佳和农牧近五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丹系猪的品性做了很好的诠释和证明。
  佳和农牧之所以坚持发展、推广丹系猪,学习丹麦的养殖模式。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高效,丹麦猪的繁殖力高、生产速度快、料肉比低,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二是品质好,在丹麦一头猪被分割后会出口到全世界至少120多个国家,说明丹系猪的肉质已经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三是可持续性和环保的生态养殖模式,丹麦都是农场式养殖,采取种养平衡的养殖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和谐发展;四是持续性创新,丹麦的养猪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体系,设备、育种、营养、繁殖等领域都在不断创新,保持持续进步和领先。佳和农牧先后经历了美系猪、加系猪、丹系猪,经过实践和比对,最终认为丹系猪最适合佳和农牧未来的全产业链发展方向:通过做最末端的育种稳定商品猪的客户市场,进而形成良好的效益以支撑公司向上游产业延伸,最终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育种企业。
 
选育过程:大规模 大数据
  唐凡表示,育种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然后才是技术问题,育种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明确育种目的——“育种为了什么”?是为了卖种,还是为了养好商品猪?还是为了猪肉销售,是为了迎合今天的市场?还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因此,种猪育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选什么种的问题,这是育种的基本方向和价值所在。其次要形成完整并有一定规模的育种体系。在一个没有正确的育种方向和育种素材,或者缺乏基本育种体系的框架下,再好的育种技术也很难有用武之地。佳和农牧于2009年底引进第一批丹麦种猪,就确定了育种方向,解决了育种素材问题;截止2014年,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以及通过2014年第二次引进丹麦种猪,已经建立了2400头母猪的核心育种群,30000头母猪二元扩繁群和10000头母猪规模的父母代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完整的育种体系,为佳和农牧开展高产种猪育种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培育和推广丹系种猪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佳和农牧也一样经历了一些曲折。回忆起佳和农牧这五年多来发展丹系猪的经历,唐凡感触良多:“刚开始从丹麦引种回来的种猪,从性能上讲,无论是繁殖性能还是生长性能都很让人振奋!但种猪不受客户欢迎,甚至内部分子公司也有不能接受的。原因在于国内养殖户对优良种猪的认识有分歧,大多还是习惯了看外貌选种,而丹系猪的体型外貌不符合传统的选种标准。同时原种一代的整齐度也不够好,部分种猪因为体型外貌的问题而被淘汰,比如丹麦长白猪的背部漩毛,在丹麦根本不会关注,而在中国的客户大多不能接受,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性状,各种类似的因素导致了整体种用率偏低。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丹系猪能适应中国的市场和环境,我们必须对它进行选择和改进,因此,我们在不丢失优良生产性能的前体下,通过外貌淘汰和系谱分析把不符合中国市场的不良基因型逐步减少或清除,不断提高种用率。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子公司应用丹系猪,越来越多的生产数据和成本效益数据出来,最终在佳和农牧内部达成了全面应用丹系猪作为母本的战略共识。到2014年底,佳和农牧基本完成了内部品种改良。
  无论是从育种研发投入还是育种技术上比,目前我国的种猪企业和国际育种公司相比,差距太大。佳和农牧做的也是基础性育种工作,但和国内很多种猪企业或者种猪场不同的是,佳和农牧从一开始就在有意识的构建一个完整的育种体系,为未来发展成为专业种猪育种公司搭好架构。其一是选择了正确的品种——丹系高产种猪,高效且可以自主繁育;其二是构建了40000头母猪规模的完整育种体系,从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到父母代场,父母代母猪供种能力超过20万头;其三是构建了育种大数据系统,率先与IPIG公司合作,集团生产育种全面采用KFNetsking软件,收集整个育种体系的相关数据,为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大数据支撑,形成在空间上的大群体以及时间上的大跨度积累。特别是进行遗传数据统计的时候,种群数量越大,时间追溯越长久,数据量就会越大,统计结果也越精准。在这基础上,也许经历五到十年的时间,佳和农牧可以在中国打造一个总规模超过丹麦本土的丹系高产猪育种体系。
  在2012年,佳和农牧首次提出“三三〇”育种目标,在母猪繁殖效率严重低下的中国,这个目标意义重大。当首次提出一头母猪年断奶活仔数达到30头的概念时,在公司内部有很多声音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但是通过对佳和农牧内部生产育种数据以及行业丹系猪的各种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大家最终相信,在当前的饲养管理水平下,丹系大白母猪和丹系二元母猪的年产活仔数已经可以超过30头,完全具备年提供断奶仔猪数30头和年出栏数30头的潜力,这就是佳和农牧的“三三〇”目标,即三个“30”头,计划在2020年要实现最后一个“30头”目标。2014年,佳和农牧汨罗分公司(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大白母猪年产活仔数已经达到了34头,充分印证了“三三〇”目标的可行性。
  关于丹系猪的生长性能问题,业内也有很多声音说丹系猪养到100公斤后就长不快、长不大了,这是缺乏科学数据支撑的,在丹麦,由于猪肉分割出口的要求,屠宰场的屠宰标准体重的确一直稳定在105KG左右,但这并不代表丹系猪只能长到105KG,事实上丹系猪在美国、巴西等国的屠宰上市体重也都在120KG以上。2014年,佳和农牧9个批次共计5047头丹系三元商品猪数据表明,丹系猪从出生长到120.66公斤平均需要178天,13-120.66KG期间料肉比为2.7:1。
 
生产管理:确保遗传力的充分发挥
  无论是养猪大集团还是小养猪户,养猪首先面临的是“种”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猪种可以说是养猪的战略问题,关系到企业至少3年内的竞争力水平。佳和农牧经过多年的摸索判断最终选择了高产的丹系种猪,并建立了完整和一定规模的育种体系,为佳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了最重要的“种”的问题。如何让丹系猪的遗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在育种、营养、兽医、繁殖、环境等多领域进行研究并提供标准和依据,再通过现场生产管理来实现目标。一个健康完善的育种体系,有助于构建健康稳定的基础猪群,如在育种体系内通过公猪精液进行交流,可以减少内外部频繁调种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降低疫病风险。
  如今,佳和农牧在高产种猪的育种方面已经处于行业引领者的角色定位,不仅体现在育种技术上,在生产管理上也亦然。唐凡认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组织执行,完成目标,尤其对于集团化的养猪公司更是如此,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标准、制度和流程,当外界环境相对稳定,技术标准和流程足够完善的时候,管理就会变得简单和模式化。管理最难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如何能让员工掌握技能并执行到位,又能协调配合。目前,佳和农牧在生产育种技术和管理方面分成3条线:育种中心、技术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育种中心负责育种技术研发管理;技术中心负责营养、疾控等技术研发管理,二者负责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管理中心根据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管理,让技术落地,达成生产目标。育种中心和技术中心对现场执行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对于现场反映的问题,三个部门及时响应解决,实现效率优先的应急理念。
 
  2015年,种猪行业遇到的挑战依然不容小觑,而在微利时代最大的机会就是紧抓“效率”,养猪生产效率是一座金矿,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因此在养猪效率整体低下的情况下,推行“高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