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 > 园区建设 >

“一区三带”托起康平农业新天地(图)

时间:2015-12-01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傅强



  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核心是农民。曾经一度是全国贫困县的康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
度破万元,今年则力争以16%的幅度递增,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在区位优势较弱,地理条件恶劣的康平,究竟靠什么实现了这一目标,取得了这一骄人的业绩?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到田间地头深入采访得到的答案很明确:是执政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科学准确的发展定位,是卧龙湖生态保护区、辽河生态观光带、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和辽蒙边界阻沙带这“一区三带”, 强力托起了康平农业的新天地。

  集聚效应:

  扫描卧龙湖生态保护区

  提起过去的卧龙湖,许多人都没什么印象;提起如今的卧龙湖,许多人都会如数家珍;提起未来的卧龙湖,许多投资商则会两眼放光。2011年,卧龙湖管理权从私人手中收回,卧龙湖生态保护与利用提上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随即将其上升为“沈阳战略”。此后,这里便如磁石一般,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成了数万环湖农民的聚宝盆。

  2012年初,卧龙湖成功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当年,康平县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加强保护为先、改善生态至上、科学规划先行、合理加以利用、融入文化内涵”的工作原则,根据《卧龙湖生态区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了湿地公园、内湖建设、生态绿化、入湖河道整治等16项工程,总投资9.41亿元。2013年,康平县又投入10.37亿元,实施了35个重点生态工程,包括150公顷湖心岛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工程、东马莲河西岸湿地恢复工程等。

  与此同时,康平县成功举办了大辽文化冬捕节、卧龙湖观鸟节等活动,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拉开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幕,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投资商慕名纷至沓来。位于卧龙湖畔的康平新城,是沈阳经济区北部腹地的重要支撑点,沈阳的生态后花园,如今以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塑编纺织等为主导产业的滨湖生态城已初具规模,农副产品深加工中心可就地消化全县所有农产品,大批农民因此受益,部分农民当地就业或直接变成了市民。

  拉动效应:

  扫描辽河生态观光带

  辽河干流在康平境内河长52.7公里,流经4个乡镇15个村,沿途涉及4.3万人。2011年,康平县提出建设辽河生态观光带,并以此带动沿河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当年就完成了土地回收回租、岸坎修复、阻隔带建设、节点工程建设、违章建筑清理、支流污染治理等工作。之后,相关治理的八大工程全面展开,包括建设面积1500亩的福德店自然植被恢复生态节点工程、建设面积2000亩三河下拉湿地节点工程等。

  围绕生态带建设,进一步实施辽河主行洪保障区的生态封育,大堤两侧50米内达到全部绿化,同时抓好支流排放达标治理,形成一条新的生态带。

  围绕产业带建设,在沿河区域内突出发展棚菜、花生、寒富苹果、淡水养殖四大产业,使沿河4个乡镇发展5万亩棚菜、10万亩花生、2万亩寒富苹果、8000亩淡水养殖,从而形成一条拉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带。

  围绕旅游带建设,重点发展沿河休闲旅游,积极开发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建设农家旅游示范点20个。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辽河晚渡、新桥观水、福德店胜地、百里辽河大堤等生态旅游景点;发展文化旅游,开发辽代褀州城遗址和辽代古塔等文化古迹等,从而形成一条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带。

  围绕新农村示范带建设,不断加大对辽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保护好重要节点示范段,让景观节点示范段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沿河乡镇、村屯加强绿化美化、道路建设,打造一条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辐射效应:

  扫描现代农业示范带

  总投资5亿多元的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是一条集科技、规模、效益、引领于一体的战略性工程。规划治理面积6万亩,沿线20公里,涉及5个乡镇23279个农业人口。

  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他们规划了“四区一园”:郝官屯万亩生态寒富苹果示范区,盛果期年产1.5万吨,农民人均增收1万元,而示范区内的方家屯镇已发展寒富苹果2万亩,并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体系;郝官屯万亩高效基本农田示范区,亩均增产300公斤,人均增收3600多元,项目区年总净效益2790万元;两家子乡万亩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示范区,已建成温室大棚5000栋,年纯收益615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北四家子乡农业节水示范区,主推花生面积2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亩均增产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4800元,项目区年总效益2400万元;卧龙湖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主要以果蔬采摘拉动观光休闲农业,农民人均增收5500元。

  示范带在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着力突出“示范”二字,为全县农业立标打样。为此,县农业部门将试验田种到农民家门口,所有的投入和农活全包,农民只管数钞票,不仅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而且起到了很好的辐射效应,全县大批农民纷纷前去学习取经。

  按照农业发展规划,康平县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包括花生、红薯、寒富苹果、棚菜、畜禽,而示范带就涵盖了其中种植业的全部四大产业;康平直供全运会的农产品红薯、紫薯、杂粮、花生、蔬菜、寒富苹果、卧龙湖鱼,则全部产自示范带及卧龙湖生态保护区,为康平农业注入了更大的机遇和希望。

  未来效应:

  扫描辽蒙边界阻沙带

  在今年的沈阳市“两会”上,康平县委书记王一兵、县长李晓航提供了这样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10年、2011年、2012年是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降雨量平均值的1.5倍,粮食产量从3亿公斤增加到6.5亿公斤。这两个“倍增”,昭示了康平农业的发展前景,彰显了辽蒙边界阻沙带的“功劳”。

  “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是康平县的历史写照,大批农民深受其苦。2001年,全长128公里的辽蒙边界阻沙带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总设计造林面积17.3万亩。2008年,该工程二期又正式启动,向内侧延伸2公里,使阻沙带总宽度达到3公里,总设计造林面积25.7万亩,现已完成造林20.7万亩。至此,肆虐多年的风沙被紧紧锁住,康平县的未来充满绿色的希望。

  伴随着生态的恢复,康平的农业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主导产业之一的畜禽养殖,在这一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并扩张到全县。截至6月末,全县猪饲养量105.08万头,出栏41.45万头;牛饲养量20.30万头,出栏5.77万头;羊饲养量27.21万只,出栏9.16万只;禽饲养量1763.17万只,出栏804.3万只;肉类总产量55210.3吨,禽蛋产量10430.8吨,奶产量1249吨,畜牧业实现稳步发展。 

(责任编辑: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