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科教 >

如何提高哺乳仔猪的摄入量?

时间:2020-06-03 来源: 作者:佚名



  提高哺乳仔猪采食量,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70天保育体重的关键措施。

  如何提高,这里面涉及到优质饲料和饲喂技术两大方面的问题。其实质问题,是养猪生产者对幼小动物的生理特征的理解认知和细心操作。

  先说说饲料

  所谓“优质饲料”,不是你使用了多少高级原料,也不是你的配方设计多精致。个人认为,至少需要对以下几方面有深刻认识:

1、哺乳仔猪生理特征。

  咋一看,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给“经验丰富”的配方设计者、饲养管理者提这个问题,简直是小儿科。

  如果各位能正确地知道仔猪以下基本行为,或许你才敢说是“经验丰富”:

  哺乳仔猪的采食行为是怎样的?窝内“哺乳后位”的仔猪采食行为是怎样的?

  哺乳仔猪诱食什么时候可以快速?采用什么方式提高诱食成功率?

  哺乳仔猪的行为观察和研究,是提高仔猪饲料采食量的重要途径。

  各位都清楚,一种饲料设计和制造的再好、再精致,营养再丰富、平衡,但是仔猪不采食、或采食量不够,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观察、研究哺乳仔猪的行为,是改善饲养管理技术的基础。只有了解哺乳仔猪的行为特征,特别是采食特征,以及哺乳仔猪群体特征,才能有效改善饲喂技术,提高哺乳仔猪饲料采食量。

  细致地研究有待各位实操人员完成,本人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注意观察“哺乳后位”仔猪的行为,其“觅食特征”会帮助你发现提早诱食、提高哺乳仔猪诱食料和开口料采食量的方法;会帮助你改善诱食工具的设计,提高诱食效率。

  注意观察哺乳仔猪的学习行为,其好奇、模仿行为,是提高群体诱食成功的基础。

2、仔猪料的设计

  刚一看这个标题,各位肯定会感觉有点跑题了。谈哺乳仔猪问题,又扯到仔猪了。是啊,如果一个配方设计者,其设计理念不是建立在整个猪的“生长系统”上,那他还不是什么“合格配方设计者”。

  配方设计,特别是幼小动物饲料配方设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营养浓度高、变换频繁。例如,细分仔猪饲料,可以分成诱食料、(开口料)教槽料、保育料(可以分两到三期)等。

  由于幼小动物生长发育速度快,对饲料营养浓度的要求也是快速变化的。因此,经常7天就换一种饲料。

  这些快速更换的饲料怎么衔接,在配方设计上就要详细考虑:营养浓度衔接、原料配比衔接、饲料形态衔接......。

  一个优秀配方设计者,其设计出的“饲料配方”,是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实现,饲喂过程中可以为动物接受的“饲料配方”。

  再说说饲喂技术

  既然说提高哺乳仔猪采食量,那我们就直接说饲喂技术。

  首先是从饲料的角度来看

  一种饲料,动物喜不喜欢采食,大概会受到气味、形态、口感、营养浓度等的影响。

  饲料的“基本气味”是“配方设计者”决定的。遗憾的是,配方设计者的嗅觉灵敏度远远低于猪对气味的灵敏度。所以,在调整配方时,特别是原料变化较大时,对“配方设计者”是一大考验。而这会直接影响到实际饲喂效果。

  饲料的形态,是由原料特性、加工工艺特性、哺乳仔猪采食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哺乳仔猪的采食形态变化,在短时间内(14~28天),采食饲料的形态完成了由液态、液态+固态、到固态的转变。这对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加工技术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对饲喂技术,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饲料的口感。这是个很复杂的“指标”,一个适口性,几乎“包罗万象”,涉及到了饲料、饲喂的方方面面。例如,饲料颗粒的硬度、液态或固态等变化,都会影响“口感”。

  营养浓度决定了采食量大小,营养浓度与采食量成反比。


  其次,我们要关注饲喂方法

  很多朋友会说,就正常喂呗。这个“正常”饲喂技术可就有差异了。

  好多朋友在饲养哺乳仔猪时,使用“代乳料”或者“猪奶粉”。用了一下,许多人会反应,效果不好、仔猪采食差异不明显、性价比不好、易腹泻等等。

  概要描述一下“代乳料”的正确用法,个人观点。请大家做一个比较。

  用30~40度的温水调成糊状;盛于浅碟形饲槽中;少量、多次投喂;饲槽中剩余饲料超过一小时,及时倒入母猪饲槽中,清理干净料盘。

  怎么样?各位在使用代乳料诱食、教槽中的使用方法与此方法对比,有什么差异吗?这就是饲喂技术的差异,一定会影响哺乳仔猪开食、采食量、生长速度等多项指标。

  有关饲喂技术,各位在生产中的体会更多。请大家注意的是,先不要从“你认为”应该怎么喂出发,而要从“猪喜欢”怎么吃开始思考,这样“改善”的饲喂技术才会有效。

  相信通过细心观察和研究,饲喂技术会更符合养殖动物的生理特点。
 
  营养技术与饲喂技术的配合,才是提高哺乳仔猪采食量的关键“技术集成”。

责任编辑 乔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