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轶事 >

师生种菜养猪丰富餐桌

时间:2012-09-10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董宇虹


    食堂的泔水用来喂猪、猪粪用来种菜,猪肉、蔬菜又提供给食堂,这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形成的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老师和学生自己锄草、浇水、拔菜,既能学习又能吃上放心菜。

  在盘龙区鼠街小学,校园背后有一块绿油油的菜地,种着茄子、辣椒、白菜、玉米等时蔬,菜地旁是猪圈和鸡舍……这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鼠街小学分点。老师学生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既体会了劳动带来的愉悦,又节约了成本,吃上了放心菜。如今,盘龙区勤工俭学养殖基地已形成网状覆盖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在昆明勤工俭学基地建设上竖起了样板。

  盘龙区现有山区学校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差异大、遏制学校发展的因素复杂,如何实现城乡均衡教育成为主要问题。为尽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落实学生控辍保学,盘龙区教育局摸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确定了“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的目标,有力推动了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

  1年省下10万元肉钱

  鼠街小学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的分点之一。如今,小学生自己种蔬菜、养猪养鸡,基本实现蔬菜肉类鸡蛋自给自足,解决了山村小学生和老师的伙食问题,每年可节省10余万肉钱开支。

  走进鼠街小学,中午11点20分正是学生们的午饭时间,操场上学生们拿着小碗在排队打饭。这天的伙食有西红柿炒鸡蛋、腌菜炒肉、炒洋芋片和胡萝卜排骨汤,香气四溢。“每天都有肉,至少是两菜一汤,一荤两素。前一晚我们就会和学生们一起把菜摘好洗好,就连腌菜都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腌的。”李云霞老师一边给孩子们打饭一边对记者说。菜地在教学楼后面,园子里韭菜、青菜、南瓜、青椒等时蔬应有尽有。“四五六年级孩子每周有3次劳动教育课,老师会带着孩子们锄草、浇水、拔菜,吃不完的菜用来做腌菜。我们种的蔬菜75%自给自足了。”张建福校长介绍,除了午餐和晚餐,学校还有营养早餐,自己养殖的土鸡蛋、鸡汤米线……每名学生每顿只需1元5角至2元,学校每天能省900元左右,1年就能省1万多元了。

  “劳动辛苦吗?”“不辛苦。”“种菜好玩吗?”“好玩。”五年级的小男生孙安杰和同学们得意地说:“种菜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鼠街小学2010年开始养殖猪和鸡,去年养了43头猪,80%满足学校的肉类供应,今年以来养了20头猪。“20元左右的成本价,市场上要28元到30元,每年可以节约肉钱10万元左右。”张建福介绍,这些蔬菜和肉类基本能满足全校218名学生和16名老师的伙食,“学校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里的伙食比家里要好得多。”

  勤工俭学基地全覆盖

  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的总基地双哨中学养殖场,是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由专门人员养殖的猪和鸡会调往龙泉小学、小河中学、小河中心学校、双哨中心大摆分校、阿子营大竹园小学等偏远贫困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实现了盘龙区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全覆盖。基地现有劳动山地280亩,鸡舍和圈鸡活动场600多平方米。

  在双哨中学养殖场,猪圈和鸡舍分开,统一规范的猪圈干净整洁,饲料房、母猪产房、种猪舍等分门别类。“所有猪的喂养、打针、交配、接生都由我们的模范饲养员杨翠珍做。因为规范化饲养,养殖场的猪长得很好,最多的一次下了20多只小猪仔呢!”负责人李兴荣老师说,一般四五个月,猪就可以出栏配送到学校。目前,整个基地共有146头猪,其中有97头存栏仔猪,正准备配送到各所学校勤工俭学点。

  养猪场下面有5个鸡舍,2600多只鸡,饲养员肖琴花和吕纹凤正忙着收蛋。“这些鸡每天产蛋1500个左右,都是土鸡蛋。”肖琴花说,她们每天给上千只鸡喂食、清洁、消毒、收集鸡蛋。鸡在这里饲养3个月左右,经过雏鸡脱温、消毒清洁后,才可以配送给各所学校。

  盘龙区双哨中学勤工俭学养殖示范基地的建立,对全区农村学校养殖及区域农村农民劳动技能培养起到了极强的辐射作用。依托勤工俭学基地,学生还能学到养殖种植技能,回家便可以成为“科技示范员”。学校勤工俭学基地的仔猪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猪种来源。“一个基地统一养殖达标后,配送到分基地学校饲养,基地为龙头带动一批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基地,这种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模式,在昆明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摸索。通过实践,这种模式已得到了领导、专家、学校和百姓的认可,成为了新经验、新模式,竖起了样板。”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永华说。

  带出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

  盘龙区是昆明的核心主城区,托管了滇源和阿子营街道办事处之后,全区的农村面积增加,农村学校也多了起来,而且校点分散,办学条件不好。如何均衡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条件?

  “勤工俭学基地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不少人这样认为。

  如今,盘龙区山村中小学已真正做到“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各所学校形成养猪、种菜、办好食堂,建设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餐餐有鲜蔬,顿顿有肉吃,食堂的泔水用来喂猪、猪粪用来种菜,猪肉、蔬菜又提供给食堂,形成一种生态、环保的良性循环,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满足师生需求的情况下,部分农产品还给学校带来了收益。学校用收益资助或补助水源保护区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推进教学现代化。

食堂的泔水用来喂猪、猪粪用来种菜,猪肉、蔬菜又提供给食堂,这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形成的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老师和学生自己锄草、浇水、拔菜,既能学习又能吃上放心菜。

  在盘龙区鼠街小学,校园背后有一块绿油油的菜地,种着茄子、辣椒、白菜、玉米等时蔬,菜地旁是猪圈和鸡舍……这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鼠街小学分点。老师学生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既体会了劳动带来的愉悦,又节约了成本,吃上了放心菜。如今,盘龙区勤工俭学养殖基地已形成网状覆盖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在昆明勤工俭学基地建设上竖起了样板。

  盘龙区现有山区学校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差异大、遏制学校发展的因素复杂,如何实现城乡均衡教育成为主要问题。为尽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落实学生控辍保学,盘龙区教育局摸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确定了“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的目标,有力推动了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

  1年省下10万元肉钱

  鼠街小学是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基地的分点之一。如今,小学生自己种蔬菜、养猪养鸡,基本实现蔬菜肉类鸡蛋自给自足,解决了山村小学生和老师的伙食问题,每年可节省10余万肉钱开支。

  走进鼠街小学,中午11点20分正是学生们的午饭时间,操场上学生们拿着小碗在排队打饭。这天的伙食有西红柿炒鸡蛋、腌菜炒肉、炒洋芋片和胡萝卜排骨汤,香气四溢。“每天都有肉,至少是两菜一汤,一荤两素。前一晚我们就会和学生们一起把菜摘好洗好,就连腌菜都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腌的。”李云霞老师一边给孩子们打饭一边对记者说。菜地在教学楼后面,园子里韭菜、青菜、南瓜、青椒等时蔬应有尽有。“四五六年级孩子每周有3次劳动教育课,老师会带着孩子们锄草、浇水、拔菜,吃不完的菜用来做腌菜。我们种的蔬菜75%自给自足了。”张建福校长介绍,除了午餐和晚餐,学校还有营养早餐,自己养殖的土鸡蛋、鸡汤米线……每名学生每顿只需1元5角至2元,学校每天能省900元左右,1年就能省1万多元了。

  “劳动辛苦吗?”“不辛苦。”“种菜好玩吗?”“好玩。”五年级的小男生孙安杰和同学们得意地说:“种菜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鼠街小学2010年开始养殖猪和鸡,去年养了43头猪,80%满足学校的肉类供应,今年以来养了20头猪。“20元左右的成本价,市场上要28元到30元,每年可以节约肉钱10万元左右。”张建福介绍,这些蔬菜和肉类基本能满足全校218名学生和16名老师的伙食,“学校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里的伙食比家里要好得多。”

  勤工俭学基地全覆盖

  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的总基地双哨中学养殖场,是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由专门人员养殖的猪和鸡会调往龙泉小学、小河中学、小河中心学校、双哨中心大摆分校、阿子营大竹园小学等偏远贫困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实现了盘龙区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全覆盖。基地现有劳动山地280亩,鸡舍和圈鸡活动场600多平方米。

  在双哨中学养殖场,猪圈和鸡舍分开,统一规范的猪圈干净整洁,饲料房、母猪产房、种猪舍等分门别类。“所有猪的喂养、打针、交配、接生都由我们的模范饲养员杨翠珍做。因为规范化饲养,养殖场的猪长得很好,最多的一次下了20多只小猪仔呢!”负责人李兴荣老师说,一般四五个月,猪就可以出栏配送到学校。目前,整个基地共有146头猪,其中有97头存栏仔猪,正准备配送到各所学校勤工俭学点。

  养猪场下面有5个鸡舍,2600多只鸡,饲养员肖琴花和吕纹凤正忙着收蛋。“这些鸡每天产蛋1500个左右,都是土鸡蛋。”肖琴花说,她们每天给上千只鸡喂食、清洁、消毒、收集鸡蛋。鸡在这里饲养3个月左右,经过雏鸡脱温、消毒清洁后,才可以配送给各所学校。

  盘龙区双哨中学勤工俭学养殖示范基地的建立,对全区农村学校养殖及区域农村农民劳动技能培养起到了极强的辐射作用。依托勤工俭学基地,学生还能学到养殖种植技能,回家便可以成为“科技示范员”。学校勤工俭学基地的仔猪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猪种来源。“一个基地统一养殖达标后,配送到分基地学校饲养,基地为龙头带动一批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基地,这种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模式,在昆明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摸索。通过实践,这种模式已得到了领导、专家、学校和百姓的认可,成为了新经验、新模式,竖起了样板。”盘龙区教育局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永华说。

  带出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

  盘龙区是昆明的核心主城区,托管了滇源和阿子营街道办事处之后,全区的农村面积增加,农村学校也多了起来,而且校点分散,办学条件不好。如何均衡教育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条件?

  “勤工俭学基地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不少人这样认为。

  如今,盘龙区山村中小学已真正做到“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各所学校形成养猪、种菜、办好食堂,建设校园循环经济新模式。餐餐有鲜蔬,顿顿有肉吃,食堂的泔水用来喂猪、猪粪用来种菜,猪肉、蔬菜又提供给食堂,形成一种生态、环保的良性循环,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满足师生需求的情况下,部分农产品还给学校带来了收益。学校用收益资助或补助水源保护区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推进教学现代化。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