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轶事 >

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一次我国养猪史上的「史诗级偷梁换柱」

时间:2021-01-21 来源:福桃九分饱(ID:futaojiufenbao) 作者:佚名



  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

  答主:福桃九分饱(3100+ 赞同,美食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猪,经历了一次史诗级偷梁换柱。

  其变化之彻底,让今天的中国人,几乎毫无察觉。

  去问一个年轻人,猪是什么颜色?对方十有八九回答:白色。

  看过《小猪佩奇》的小朋友会说:粉红色哒!


  事实是,「猪是白的」这一概念,在中国也不过三四十年。

  猪的古称,有「乌金」「黑面郎」「乌将军」,又有「乌鸦站在猪身上——谁也别嫌谁黑」之类俗语,说明从前,在中国人心目当中,黑色才是猪的主流。

  中国第一名猪,二师兄猪八戒也可以现身说法:

  1927 年的《盘丝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游记》题材电影,片中猪八戒是黑色的。


  奇爱博士

  1962 年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的绍剧脸谱也是黑色。


  然而,到了我们最熟悉的 1986 版电视剧《西游记》,它已是一头大白猪了。


  二师兄突然「脱非入欧」,只能说明一件事:

  至晚到 1982 年,也就是央视版《西游记》开拍那年,中国人对猪毛色的认知,已经产生巨大变化。

  其间,必然发生过一次深远的变革,才能让人们忘掉八戒的本色。

  这场变革,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洋猪」来华。



  1950 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60 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约克夏猪。

  1963 年,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

  这些猪的标志,都是通体白色。



  但那时,「洋猪」的引进,整体规模并不大,养殖技术也在摸索,不少外来猪种因疾病或杂交,一来中国就绝种了。

  真正的大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富起来的中国人都发现,猪肉是吃得起了,可是猪不够吃了。

  虽然到 1982 年,中国一年的肉猪出栏头数已突破 2 亿,但还有上升的需求和空间。

  「养的不如杀的多」,是老人形容当年养猪状况的一句话。



  土猪长得太慢了,实在没法满足中国人的肉食需求。

  一头猪,要长到 200 斤左右才算成年,土猪要长这么大,至少需要 8-9 个月,有些种类要一年以上。

  而一头「洋猪」,半年就能长到 200-300 斤,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出栏更快,卖相也更好。

  如此疯长,才能跟上中国人越吃越快的胃。土猪从此被甩在了后面。

  久而久之,随着洋猪遍地,土猪式微,中国人脑海里的猪,也就成了白色。


  要是一年不杀土猪,只吃洋猪,土猪的血脉,也许会被保护得更好——回想当年的老人这样说。

  这当然不可能。即便土猪洋猪一起上,到今天也不够中国人吃的。

  到 2017 年,中国猪肉年产量,仍然高踞全球第一。这一地位,中国早已维持了多年。

  当年,全球猪肉产量为 11103.4 万吨,单是中国,就占了 5544.9 万吨,约等于全球一半。然而,那年又进口了 119 万吨猪肉——还是不够吃。

  猪肉需求越大,洋猪越受欢迎,土猪越来越没人养了。




  除了不够吃,土猪消亡的另一原因是,不够瘦。

  我们今天吃的肉猪,按经济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种:脂肪型、瘦肉型、肉脂兼用型。

  成华猪一类土猪,基本属于脂肪型猪,特点是生长周期慢,脂肪含量高。

  一头土猪的瘦肉率,只有 40% 左右,胖出一身褶子,腿又短,站起来肚皮都快贴地了。



  而丹麦长白猪、杜洛克猪一类「老外」,多数属于瘦肉型。

  一头丹麦长白猪,6 月龄就能长出 60% 以上的瘦肉。这效率,可能比人类肥宅健身6个月都高。

  随着中国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瘦肉的需求也日渐增长。

  从前难得吃顿肉,就吃肥的,好好享受脂肪;后来生活好了,为了口味和健康,就爱吃瘦肉了。

  十亿人都想换换口味,那影响可就大了。

  出瘦肉的洋猪,自然更受市场欢迎,至于一身膘的成华猪,就让它在历史长河岸边睡个懒觉吧。

  这一觉睡了好多年,成华猪伸个懒腰(假如有腰),睁开小眼睛一看,小伙伴们全消失了。

  由于市场淘汰,遭遇弃养,中国土猪品种,经历了严重的衰落与消亡。


  不少种类,失去了原生血统,要靠不断杂交,才能留存一丝血脉。

  两次稀释血统生出来的「内三元」,成了土猪血脉传承的希望。


  我们惋惜土猪的消失,倒不是因为多好吃——再好吃,能好吃上天?
 
  只是因为,一道中国菜飘香万里,它的源头,依然在草创之际,铁锅大灶的土猪香里。

  那味道,像每个人的老家一样老。


  土猪的永别,正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处,不断发生。

  有媒体调查,土猪濒危的严峻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种保护动物。

  比如,浙江人民深爱的两头乌。

  一大块东坡肉,要煮得酥烂不腻,用力一夹,顺筷而断,「两头乌」是上上之选。

  「两头乌」顾名思义,只有前脸和后臀是黑的,天生异相,自有不凡之处。

  金华火腿的原料,曾经也是「两头乌」。没有味精的时代,一块火腿的鲜,滋养了无数中国菜,肉质自然重要。



  然而,「两头乌」也在面临危机。由于生长周期较长,2013 年到 2014 年 7 月,整个金华市,也只养了 5010 头「两头乌」母猪。这个数字放在全国,实在太渺小了。

  复杂的饲养、稀少的产量,让「两头乌」肉价达到 40 元一斤,成了脱离群众的高端肉食。


  此时,东北人全场一起低下头,好像有事儿在发愁。

  也许是因为,没有东北民猪,猪肉炖粉条、锅包肉、溜肉段都不香了。

  来自东北的清朝皇室,过年祭祖,煮神猪必不可少——那讲究可多了。

  选定的神猪,必须通体全黑,没有一根杂毛,这正是东北民猪的特征。


  据传,神猪必须在东北人家养大,而可以确定的是,要煮猪祭祖,必须专程回到龙兴之地盛京,从旧宫带回当年煮猪的老汤——

  吃不着东北猪,也得吃煮过东北猪的汤,才叫一脉相承。

  然而,清朝皇帝疯狂打 call 的东北民猪,也遭遇过巨大危机。

  吉林省某市,曾在九个月内,只有 212 头「疑似」东北民猪屠宰上市,仅占全市比例 0.99%。

  同样,寺门前猪在湖南衡阳人眼里,不仅是辣椒炒肉的首选,也是花纹堪比神户牛肉的神品。

  然而在 2005 年,寺门前猪公猪,只剩下了一头。


  胶东人爱吃猪头肉。浓浓的卤汤,猪头烀得皮酥肉烂,拿刀一切,酱汁顺刀流,肉块滚刀落。

  潍坊诸城人更精致,好猪头加料炖煮,再用红糖小米一熏,诸城烧肉沿街叫卖不绝。

  但山东的里岔黑猪,遭遇过仅剩 172 头的猪生低谷,再绝的吃法,也难以回到从前。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培育,一些土猪的产量,逐渐有了起色。

  在吃货遍布的中国,也有一些土生小胖胖,倍受当地人民宠爱,至今繁盛。

   祖国南端的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了。

  比起不在海南的海南鸡饭,海南人更愿为临高乳猪四处安利,疯狂打 call。

  别人拿泔水、精料喂猪,已经是高规格,海南人喂临高乳猪,要用大米稀饭拌小鱼!

  长到十来斤,海南人对它们的爱,就转移到了餐桌上:

  能拿乳猪当早餐的,全国恐怕也只有海南了。



  一盘乳猪,或蒸或烤,配一盘酸菜,就一碗米饭,再来杯糯米酒或地瓜酒,一上午舒舒服服。

  蒸乳猪流下的汤,海南人都不放过,加黄豆一煮,又是一味佳肴。

  有海南人的守护,要想临高猪灭绝,除非彗星撞地球。

  正因为这样,即便土猪曾经黯淡,我们也不悲观。

  哪怕当年,我们为洋猪舍弃土猪,所追求的,也是更美妙的口感、更极致的享受。

  只要爱吃的人一直在,迟早会再次发现土猪之美,胃口大开——吃遍天下的中国胃,永远是最大的市场。

  要保护祖国山河的猪猪,就一个字:吃!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福桃九分饱参考文献:1.周范才、王玉宁,《中国猪种危机: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已濒临灭绝》,《瞭望东方周刊》,2013.05.272.张克威、姜绍渭,《苏联大白猪观察试验简报》,《沈阳农学院学报》,1962年01期3.冯维祺、王端云,《猪鸡优良品种》,农业出版社,1993.054.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5.王芝,《重视猪血开发利用 提高养猪综合效益》,《黑龙江畜牧兽医》,1990年07期6.陆泓、罗钰婧,《1万吨猪肉只够吃1.5小时,中国人是有多爱猪肉?》,DT财经,2019.10.027.傅颖杰,《投入600万寻找「速生版」两头乌 金华两年才养5000头》,《钱江晚报》,2014.07.228.吴十洲,《乾隆一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59.李连生、吕玉燕、孙家英、王丽敏、郑桂云,《濒临灭绝的东北民猪》,《中国牧业通讯》,2006.01.1010.刘耿,瞭望周刊:中国猪肉保卫战,2014.01.1311.温铁军,《四千年农夫》序:理解中国的小农,东方出版社,2011.0612.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中国饲料行业发展报告,2018.09.0613.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2018.0414.陈其美,葛长利,董彬,中国畜牧业协会,《2013中国猪业发展》论文集:中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013.0415.刘兵,《临高烤乳猪 征服你的味蕾》,《海南特区报》,2017.12.0416.张惠宁,《临高乳猪:一份早餐的力量》,人民网-海南频道,2019.08.29


责任编辑 乔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