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轶事 >

猪圈上的留守儿童图书室 她的梦想还在继续(图)

时间:2012-09-10 来源:重新晨报 作者:佚名


7日,武隆江口镇,吴小燕在自己家的养猪场喂猪。

 
吴小燕在自己家养猪场楼上给孩子们补课。

    推开一扇用粉笔写有“闲人免进”的木门,走进一间10个平方的小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边墙上的几张挂图,对面的墙上钉有两排木板,整齐的摆放着100多本不同种类的图书和一些学习用品。墙角还有一排简易的课桌,每个用塑料瓶制作的笔筒上,都写有一个孩子的名字。小屋是用大块的水泥砖搭建的,砖缝清晰可见。唯一一块抹有水泥的墙面,代替了黑板。

  这是吴小燕给当地留守儿童创办的图书室。楼下的养猪场里,时不时传来猪的叫声,100多头生猪就快要出栏了。吴小燕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执意回到老家养猪,并给当地孩子辅导功课还创办了图书室。她用一年时间,完成着父母的心愿,也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轻轻推开图书室的窗户,碧绿的芙蓉江静静地流入乌江。

  想多陪陪父母回家养猪

  90后、女大学生、养猪。这几个关键词落在任何一个女孩身上,都很难让人接受;更何况,这个女孩身上,还有着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重庆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吴小燕回家养猪的理由很多,但她说最关键的是想多陪陪父母。

  不留城市,回家养猪

  小燕大学3年表现出众。不但年年有奖学金,还参加了多个社团,经常到孤儿院做义工,坚持献血。

  去年6月,作为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小燕被学院领导推荐到一家公司上班,同时自考交通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平时在家看书,每个周末到学校上课。”女儿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这让吴成何非常骄傲。但没多久,这种骄傲就化为泡影。

  工作10多天后,小燕回到老家。“她说回来养猪,气得我两天都不理她。”在亲戚朋友面前,父亲吴成何一下子抬不起头来。

  但小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女孩,以后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能陪在父母身边。我回来养猪,一是多陪陪他们,二是要创业,创办微型企业,养绿色猪。”小燕说,别看父亲养猪这么多年,但因为一直养殖饲料猪,很难赚到钱。

  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小燕开始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

  “要创业,要靠身体。身体才是革命本钱。”每天早上4点半,小燕就把父亲叫醒,陪着父亲往芙蓉洞方向跑步。“爸爸在外面打工受过重伤,我陪他锻炼,就是想让他恢复身体。”邻居江孟曾经也陪着跑过一段时间,“来回16公里,一般人吃不消。”

  7点半回家后,小燕和父亲一起,将玉米、麦麸、豆子用机器打碎,跟收购来的油菜饼、鱼饼、树叶拌好,给猪喂食。“一头猪,平均每天要喂4-4.5斤。”第一次给猪喂食的时候,争先恐后的小猪们,将小燕手中的瓢都挤掉了,猪食弄了她一身。

  在父亲的帮助下,小燕很快熟悉了喂猪的流程,干起活来也得心应手。小猪们在父女俩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长大。

  喂完猪后,小燕又忙着去申请微型企业执照,申请商标。

  主打绿色猪获创业资金

  对于养绿色猪(不喂饲料),吴成何一开始是反对的。“饲料猪4个月就出栏了,这种猪10个月都还长不到200斤,成本太高了。”对于女儿申请微型企业和商标的做法,吴成何也不理解,“养个猪哪里要恁个复杂。那个啥子商标申请了有啥子用?”

  但小燕的坚持,让父亲慢慢接受了。

  去年10月,小燕凭借申报的“绿色健康商品猪”创业项目,获得了“泛海扬帆———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的资助。3万元的资助,小燕全部用于了猪圈的改造,并修建了沼气池,用于处理猪粪。

  改造后,增加了猪栏数量,“每个栏里的猪少了,少打架,喂食也更平均。”而沼气池的修建,不但让猪粪污染降到了最低,还让家里烧火做饭都有了能源。

  绿叶农乡猪,这是小燕给自己养殖的猪申请的商标。目前,该商标的申请已经受理了,还在公示期。“其实我们这里最出名的是芙蓉洞和芙蓉江,要不然叫芙蓉猪,可能名字会更响亮哟。”

  小燕说这些话的时候,吴成何在一旁插了一句,“当时还想把我的名字放在商标里,叫‘成何猪’。成何体统,我肚皮笑痛了也没有同意。”吴成何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豪爽而倔强。

  没有销路养猪遇瓶颈

  1个月前,小燕到武隆县城考察开绿色猪肉专卖店。结果不容乐观。

  “租金,转让费、装修等等算下来要几万块钱。”但最让小燕担心的是,当地人对这种价格昂贵的猪肉并不认可。“零售价要是低于30元一斤,那就没有赚头。”而当地饲料猪的零售价在每斤14元左右,绿色猪高出一倍多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专卖店搁浅了,小燕又开始联系各家酒店和超市。但酒店因为没有买过这种猪肉,无法保障盈利空间,而超市过高的进场门槛,最终都让小燕无功而返。

  “看嘛,当初我不同意的。现在……”吴成何抱怨一番后,反倒开始安慰女儿,“不要担心,大不了我们自己杀来卖。再累点个嘛。”父亲的话,让小燕更难受。

  去年10月开始喂养的第一批绿色猪,马上就要出栏了。小燕打算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过来品尝一下,希望能打开重庆的销路。“如果这些绿色猪只能卖出饲料猪的价,那家里就亏死了。”

  其实,小燕还原本指望着这批猪出栏后,能用赚的钱,给自己创办的留守儿童图书室换个环境。

  这间同样浸透了小燕心血的图书室,就在猪圈的上方。虽然只有10个平方,100多册图书,却成为了附近的孩子最喜欢的地方。

  小燕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其中的滋味她深有体会。“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关爱,缺乏课外书……”

  去年,当小燕回到老家之后,发现当地的留守儿童特别多,便萌生了给他们辅导功课的念头。在辅导功课的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对课外图书有着强烈的渴望,“我带回家的书,他们也争着看。”于是,利用每周末回学校(重庆)上课的机会,她开始到二手书市场去淘货。

  主城二手书市场淘货

  去年9月,养猪基本上正轨后,小燕在一张A4纸上写了一份招生启事,张贴在街头的电杆上。“是想招几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我来给他们辅导功课。”小燕说,起初自己是有私心的,想通过辅导功课收取适当的费用,补贴家用。

  很快,就来了五六个学生。“他们一般下午3点半左右到,先辅导做作业,再给他们出一些题。6点多回家。”但在收取报酬时,小燕发现很多孩子家里其实都很困难,于是,她把个别家长支付的费用,用在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上。“作业本,字帖什么的。”

  孩子们做作业期间,小燕会在一旁看书。“学生对我看的书很好奇,做完作业,就缠着要看。”小燕知道,当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对课外书籍非常渴望。

  由于还在读自考本科,每个周末,小燕都要回到主城的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她便到二手书市场淘宝。

  “石桥铺和大坪的,我每周都要去。”小燕淘的主要是一些作文书,还有如《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科普书籍。半年时间,小燕花费了几百元,买了不少二手图书。

  除了来辅导的几个学生,一些家住附近的孩子,也慕名前来看书。“有些经常来的孩子,还可以把书借走。”

  但淘来的旧书毕竟有限,在小燕的心里,萌生了这样一个梦:一个房间不大的图书室,四壁摆满了图书,孩子们坐在里面,看得津津有味。

  像模像样的图书室

  今年7月,25名创业项目负责人被派往上海参加为期一周的深度创业培训。作为唯一的90后创业者,小燕也受邀去了上海。

  一次聚会中,25名创业者围坐一圈。他们当天交流的内容是谈各自梦想。轮到小燕时,她说想给老家的留守儿童建个图书室。小燕原以为会被人嘲笑,谁知道现场的创业者们全都感动了,他们商量着一起帮帮小燕。

  图书有了,得有个图书室。跟父母商量后,小燕将猪圈上方的一间小屋子腾了出来。

  父亲在建筑工地上花60元钱,买来了几块旧木板。锯成长条后,在墙上钉了两排,作为书架;剩下的做成靠墙的书桌。

  小燕精心地布置着。图书按照分类,整齐的摆放在右边的书架上,一些学习用品和4个台灯放在角落。10个平方的图书室,虽然书很少很寒酸,但也有点像模像样了。

  今年上初一的吴桂江,跟上二年级的弟弟吴建平,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开学前才会回来看他们。

  9月2号,开学前一天,小燕在图书室召开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家长会,有10多名家长参加。“想听听家长们有什么好的意见。”但家长们除了感激,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吴桂江的父母特意赶来,只为看望给予了两个孩子诸多照顾的小燕。然后,又匆匆外出打工去了。

  梦想的实现还需努力

  每当孩子们在图书室里津津有味的看书时,小燕总是站在门口,微笑的看着他们。这一刻,她很幸福。

  但楼下猪圈里传来的叫声,很快将她拉回现实。小燕抽空下楼,跟父亲一起,将拌好的猪食,倒进长长的食槽里。争先恐后的猪儿们,很快一扫而光。

  养猪,给孩子们辅导,创办图书室……小燕利用不知道从哪里挤出来的时间,完成了本科专业全部16门学科的考试。“考试都是周末,早上去重庆,考完后坐晚上的火车回来。”在这期间,母亲覃淑兰便会帮女儿守在图书室。

  回家一年多,小燕似乎每天都在忙。9月初,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小燕参加了当地的一家事业单位考试,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顿时,还未完全建成的图书室的未来,成了一个大问题。“去单位上班,是完成父母的心愿,但自己的梦想,养猪和图书室都不能放下。”

  母亲劝小燕安心上班,把养猪的事情交给父亲,把图书室……后面的话母亲没有说出来,但小燕心里明白。

  在母亲眼中吃得苦忍得住气的小燕,已经开始为图书室的未来打算了。“猪圈上面久了还是不行,我得另外租个地方。”由于上班后,不能每天回家,小燕正在物色一个可靠的志愿者,“平时她帮我照看着,周末我就自己来。”

  小燕的梦想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