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轶事 >

在黄海滩涂养猪种菜的“上海兵”

时间:2012-09-1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骏 余华康 王小磊


    车行300多公里,黄海之滨的大丰农场呈现眼前:绿树成荫,农副业基地瓜果飘香、鸡鸭成群。这片300平方公里的农场是上海的一块“飞地”,驻守着武警上海总队八支队。在那里,一群远离上海的“上海兵”,背靠黄海滩涂,远离繁华都市,担负执勤任务,同时也开荒种林、养猪种菜。虽然条件较城市艰苦,战士们却自我打趣,他们吃的“纯天然”,用的“无公害”,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盐碱地上建“绿洲”


    争奇斗艳的鲜花、错落别致的树木、清如明镜的池水、笔直明亮的道路……一走进八支队营区,一幅“营在园中,房在林中,路在树间,人在景中”的生态画面。空气中透出一股青草的味道,常引得人深吸一口气。然而,很难想象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

    “我当兵的时候,这里风一吹,土地里扬起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绿色植物,春天栽的树,到秋天就枯萎了。”在八支队当了15年兵的四级警士长李怀森至今仍觉得当年景象历历在目。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盐碱地就是“绿色禁区”。八支队进驻到这片背靠黄海的滩涂湿地时,这里土壤的含盐量在20%以上,土壤下面水位高,含盐含碱成分高,土地板结严重,缺少有机质,根本不适合植物的生长。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怎么办?支队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叫响了“自力更生、以苦做乐”的口号。土体含碱量高,官兵们就一锹一锹地在地上挖,几十条用来排碱的水沟遍布营区;树木难以存活,官兵们就请教农业专家,专门种上白杨、柳树、黄栌、臭椿等耐碱性强且观赏价值高的树木。

    支队长姚月华介绍,如今支队营区绿化率达到45%,人均绿化面积近70平方米,共改造盐碱地245亩,在低洼地开挖鱼塘30亩,在营区周围开垦菜地60亩,硬生生在盐碱荒地上建起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自给自足的健康生活


    走进支队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只见圈舍美观大方、生猪膘肥体壮、鸡鸭成群结队,蔬菜葱郁,瓜果飘香,鱼塘、猪圈、鸡舍、蔬菜大棚,一派田园风光。

    “这些是散养的母鸡,每天产的鸡蛋都直接送到中队炊事班,保证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既营养又健康,在大城市里还不一定吃得到。”在八支队的农副业生产基地里,后勤助理员周荣华指着一群正低头觅食的母鸡,自豪地说。这个养鸡场目前养了1000多只鸡,每天能下600多个鸡蛋,保证了支队官兵的日常需求。

    养鸡场旁边,是一排整齐的温室大棚,里面种了不少蔬菜,长势喜人,有西红柿、黄瓜、茄子、韭菜、小白菜、青椒、长豆角等10多个品种。

    小基地发挥大作用。支队后勤处处长周金录介绍说,这个基地每年能出栏生猪5000头,家禽2000余只,产鱼5000公斤,年收入30万元,支队的肉菜自给率双双达到100%,官兵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不要认为他们只会种地,遇到重大任务,这也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近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上海世博会、世界游泳锦标赛、深圳大运会安保等多项重大临时勤务,“客场”作战,对他们来讲并不陌生,战士们说,他们随时拉得出,打得赢。

    让农事变成乐事


    远离大都市,购物、休闲、娱乐也远离了这群年轻的战士。生活会不会变得沉闷?支队领导说,田园劳作也可是快乐的事,他们将农副业生产与文化生活相结合,成为调节官兵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每个蔬菜大棚顶上,都悬挂着一幅标语。“在耕耘中收获希望,在劳动中体验人生”、“我们播种的是绿色希望,收获的是生活实惠”等。琅琅上口的标语出自战士们的集思广益。八支队还建了绿色瓜果、生态鱼塘垂钓平台、草坪文化等田园景点,定期开展“田园摄影”、钓鱼、整垄比赛,结合植树节、新兵下连等时机,鼓励官兵种“姓名树”;在生产地设立“干部责任田”、“党员示范地”,在警营局域网上建田园文化论坛,让战士们交流种养心得、田园劳作感悟等。

    在支队机关,上海光明米业公司的工作人员来此给官兵培训农机驾驶。他们和八支队签订了《人才共建协议》,免费为战士们提供驾驶农用拖拉机培训,培训合格后可获国家劳动部门认证的农机驾驶证。据支队政委汪春良介绍,今年以来,支队已开设禽畜养殖、烹饪、农机驾驶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0余批次,选派技术骨干到地方养殖场、种菜专业户参观见学30余人次,已经有48名战士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国家通用技术等级证书。

(责任编辑:张宁)